世博歷史之謎
閉關鎖國的清政府為何會效仿世博辦勸業會?
自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博會后,西方各國為促進商品生產和貿易發展,紛紛舉辦大型博覽會。1867年巴黎世博會開始,清政府授權由海關組織中國展品赴展。
隨著參展次數的增加,清政府逐漸認識到舉辦世博會對于經濟、貿易的促進作用,開始予以重視。與此同時,民間要求中國自行舉辦博覽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1905年,清政府在全國風起云涌的革命壓力之下,終于決心要“力圖變法”。就在這一年,清廷為了“預備立憲”,派出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分兩路前往歐美及日本等國考察政治。
五大臣在國外參觀了大量政治、教育、文化等各類設施,其中也包括世界博覽會。如端方等人到達意大利時,正值米蘭世博會舉辦期間。他們參觀了博覽會,親身感受到西方社會的文明,感觸頗深。
回國后,五大臣及其隨員們紛紛上書朝廷,除了學習西方憲政外,還建議在中國設立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以開民智、化民俗。
端方還建議,仿“外國賽會之例”,在中國也舉辦類似的博覽會,這成為中國南洋勸業會舉辦的契機。
許多人不知道,在距離上海世博會一個世紀前的1910年,南京曾舉辦過一次規模盛大的商業博覽會——“南洋勸業會”,這是中國歷史上以政府名義主辦的第一個全國性博覽會。
兩江總督端方是勸業會的主要發起人,因兩江總督同時兼任南洋大臣,故此次江寧(南京舊稱)勸業會被稱為“南洋勸業會”。南洋勸業會當年6月開幕,歷時近半年,吸引了超過30萬人次的中外賓客;東南亞、日本、英國、美國、德國等國也多有展品參會。
南洋勸業會自籌辦之初,端方就表示將借鑒日本及歐美的博覽會,“以資比較,以供研求”;而勸業會舉辦的章程、辦法、獎評等也都是效法各國博覽會。當年的《申報》曾發文寄語:“深望吾國農工品物,經此盛會,而由有比較而競爭,由競爭而謀改進,則吾國實業前途,雖未能遞與歐美相頡頏,而亦差足自存于世界。”
準備放在慈禧行宮前的貔貅曾亮相勸業會
南京樹立起紀念南洋勸業會于1910年舉辦的文化墻。 IC 資料
首個官辦全國博覽會
端方被認為是清末開明派官員。1905年,剛剛升任閩浙總督的端方未及上任,被召回北京,清政府委派他與載澤等四大臣一起,出使歐美各國考察憲政,預備制定憲法。端方一行五人當年12月出發,歷訪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十國,于次年8月回國。
端方在國外除考察各國政治外,還特別留意各國舉辦的各類博覽會,對博覽會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和認識。回國之后,1908年他與江蘇省巡撫陳啟泰聯名奏請朝廷,在江寧舉辦第一次勸業會,“以振興實業,開通民智”,并積極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第二年6月,端方改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遺缺由兩廣總督張人駿接替。7月13日,清廷正式批準了奏請,任命張人駿為南洋勸業會會長,并命各省籌劃本省產品參展。
南洋勸業會從最初就確定為官商合辦,即政府與民營企業界共同舉辦。端方在籌辦之初就確立了幾條原則,其中首要是“宗旨宜純”,政府“當盡實力提倡之責,未便存因以為利之心”。其目的是借勸業會實現各省農、工、商、科技、教育等互通有無,互相競爭,以實現“農工競勸,商業勃興”的目標。
主辦方發布的《南洋勸業會通告》也大贊競爭之益處,認為競爭的實質即各國之間的較量。“故無比較,則世界亙古無競爭;無競爭,則世界亙古無進步;無進步,則社會亙古不能進于文明之域。”
為籌辦這一空前的大型博覽會,主辦方專門成立了工作機構——南洋勸業會事務所。開辦費用初定白銀50萬兩,由江蘇省官商各半分籌,后追加至白銀100萬兩。
魯迅率200師生參會
南洋勸業會于1910年6月5日在江寧開幕。會場設在江寧城北江寧公園內,占地約1000畝。
包括江蘇、浙江、直隸、東三省等在內的22個行省參加了南洋勸業會。勸業會設置的最大場館是東道主所在地的兩江館,另外設有工藝、農業、機械、通運、教育等15個分館;為切實倡導實業,特設了湖南瓷業館、博山玻璃館、江寧緞業鍛等3個專門館;還有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蘭锜館,廣東的教育出品館,江浙漁業公司水產館等特別館。
勸業會還特意為海外參展的華僑設置了暨南館,專門陳列南洋華僑出品物,還設置了第一、第二、第三參考館,陳列外國出品物,供游客觀摩。
會場內外附設了劇場、馬戲場、動植物園等娛樂、游戲場所30多座,每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常。會場外鋪設輕軌小鐵路,每節車廂可容納二三十人的小火車,每小時一趟,游客花10個銅元即可坐上火車環游會場一周。江寧城商家還新建旅館、店鋪200多家,接待來此觀光的中外游人。
勸業會讓當時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國人大開眼界。當年,任職浙江紹興中學學堂學監兼博物教員的魯迅,便率全校200多名師生趕來觀摩。一位在勸業會江西館工作的紹興同鄉、魯迅的老朋友徐季龍,還特地贈送魯迅師生每人一只特制細瓷茶杯,杯上刻寫“南洋勸業會紀念”字樣。
開展的6個多月里,近代實業家榮德生曾連去參觀三次,說道:“地場大,各省有館,一次看不了,全國物產有朝氣。”許多實業界巨頭,如張騫、李平書、虞洽卿、周金箴等直接參與其事;一些省份和海外華人居住地相繼成立了“出品協會”,負責本地產品參展事宜;國內各界人士及華僑踴躍捐款贊助,并成立了“協贊會”。
當時的報界也高度評價勸業會:“全國之大鐘表也,商人之大實業學校也,產品之大廣告場也,輸送本國貨以向外國之輪船、鐵道也”,甚至稱“一日觀會,勝于十年就學”。
30萬人觀摩勸業會
第一次南洋勸業會持續了近6個月,于1910年11月閉幕。
展會共接展各省送展展品達100多萬件,分24部,420類。勸業會臨近結束時,在審查總長、農工商部右侍郎楊士琦主持下,以江寧學者李瑞清為首的700余名專家評出一等獎66個、二等獎214個……共有5269件展品獲獎。商務印書館1910年版的《南洋勸業會審查給獎名冊》,記述了南洋勸業會獲獎名錄,在獲一等獎的66件展品中,以絲、茶、工藝品居多,機械類甚少,獲獎地域主要集中在江浙滬和北京。
當年的《申報》記者在采訪完南洋勸業會后,一一指出勸業會的種種缺失:除農業館、工藝館、教育館稍有可觀外,機械館只有“北洋、上海、通州各局廠所制之小機數種”;醫藥館僅“藥瓶數櫥”;“至于通運館,則空屋一所”……所展出物品都是些農產品、工藝品,少數機器、人造物品,卻“絕少發明”,“多美術而少實用,僅能耗財而不能生利”。
一些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專家認為,南洋勸業會基本反映了當時中國經濟的現狀,一方面仍然是非常落后的農業國家,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剛剛萌芽的近代工業還未獲得長足發展;另外一面,偏遠省份經濟極其落后。
不過,作為中國近代第一次舉辦的全國性博覽會,南洋勸業會的歷史積極意義不可磨滅。這一展會帶動了南京地區經濟發展,一些基礎設施諸如電燈、電話、旅館、鐵路等都因展會而得到突破性發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開一時之風氣,策異日之富強”的作用。
南洋勸業會吸引了約30萬觀摩者,總成交額數千萬銀元,對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來自美國、日本等國考察團對勸業會給予了肯定和贊賞。會后,南京一帶的社會風氣更加注重實業與教育,南洋華僑與國內的聯系也得以加強,華僑紛紛回國興辦實業。
南洋勸業會閉幕后,當時的會址和建筑被保存了起來,預備以后定期再辦。但因社會動蕩、歷史變遷而終止,場館建筑有的改做他用,有的被拆除。如今,南京鼓樓區開辟了一個以“南洋勸業會”為主題的紀念廣場,廣場石柱上鐫刻著南洋勸業會的歷史資料,以此紀念那個百年前的盛會。
【世博會紀念榜】
南洋勸業會
1910年6月至1910年11月,中國第一個以政府名義主辦的全國性博覽會——南洋勸業會在南京舉辦。勸業會由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端方發起,故名“南洋勸業會”,其間吸引了約30萬觀摩者,全國22個行省及英美德日等國均提供了參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