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吃苦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明代婺源李魁,在未發跡之前,因為家計貧寒曾經仰天呼叫:大丈夫難道真的要為有個上千兩的錢財而犯難嗎?經商是賤行,大丈夫不屑為之,但也不能永遠貧賤呀!于是,他和祖母商量,想籌措點經商本錢,卻一點都籌措不出來。他想了一想,家里只剩下了臥室一間,就將它出賣給族人,只得到十兩銀子。他就帶著這點銀子前往南京營商,一點點地積攢,“不憚煩勞”,終于有了積余,也終于能夠買田宅了.
成化年間的歙縣人江才也是如此。父親在他3歲時就去世了,家境不好,他跟隨著哥哥做點小本生意。他經常感嘆:我想耕田,家鄉田少,若是碰上災荒更不可為,務農是不行了。我想經商,家里底子薄,沒有資本,經商也不成!他的妻子鄭氏從容地勸他:鄉人十個有九個都去經商了,你怎么能因為家里底子薄就不去經商呢?于是,她用自己的衣飾資助江才經商。幾年后,江才就致富“饒益”。
清代祁門的倪尚榮,七歲父親就去世了,家境也十分貧寒。稍大一點,他就砍柴以奉養母親,久之,他慨嘆道:終身砍柴怎么能度日呢?正碰上大亂時候,糧食昂貴,不得已,他就去學做船夫。久之,他又慨嘆:這哪里能夠養家糊口呢!于是以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本錢學經商。他往來于鄱陽湖和祁門之間,不避艱險,終于改變了貧寒的境遇。
的確,從明代中葉開始,徽商的富有已經讓人們羨慕不已了。但是,在他們富有身影的后面,卻是一路艱辛,滿腹凄楚。對于這些,更多的人似乎是看不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