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屆“十大新粵商”新鮮出爐,學界與企業界關于“新粵商”精神討論推向高潮
新粵商厚積薄發改寫中國經濟版圖
“第三屆中國企業文化國際論壇”專題報道
在昨日結束的“第三屆中國企業文化國際論壇”上,隨著主辦方評選出首屆“十大新粵商”,學界與企業界關于“新粵商”精神的討論被推向高潮。
緣何要提出“新粵商”?
新粵商,“新”在何處?對于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廣東來說,其應有之義是什么?
作為廣東改革開放歷程的親歷者,廣東省原省長、全國人大常委、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盧瑞華認為,新粵商中心點不是漂亮的語言,而應該是一個非常實在的企業信譽。
到底什么是粵商?“在廣東出生的,在世界各地發展的就可以稱之為粵商。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在廣東發展的商人,他以前不是廣東人,但是在廣東發展也可以稱之為粵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明如此理解粵商。
在決策上善于變通、精于籌劃;在行動上敢為人先;在經營上務實沉著……亦有學者如此評價新粵商之“新”。
一個個話題躍然而出。
曾幾何時,“務實”、“通達”、“包容”等詞語,成為粵商精神最好的描述,也成為對中國商人智慧的概括。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重商精神被無限激發的廣東人,在近三十年的時間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成長的奇跡,最終鑄就出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超10%的經濟大省,中國經濟版圖也因此而改寫。
粵商的興起,推動著廣東的產業結構從“珠江水、廣東糧”,到“嶺南服、粵家電”,再到今天的“IT簇群、汽車基地”,物流、咨詢等服務業更是方興未艾。在人們看來,粵商的高明之處就在于:借改革開放的政策優勢和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不僅在市場化經濟大潮中掙得盆滿缽滿,更是“借雞生蛋”學技術、學管理、學資本運作;
然而在受到稱道的同時,粵商卻也被詬病為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文化認同……
瞬息萬變的全球競爭環境、日益凸顯的資源瓶頸及可持續發展壓力、追求和諧發展的目標……這些都是擺在粵商面前的嚴峻挑戰。“過去的粵商,更多的是中國打開大門后,在國內市場經濟大潮中成長。現在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尤其是匯率等一系列條件的改變,不再像以前一樣靠勤勞苦干就能掙錢了,必須以新的思維來應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評點。
可喜的是,中興、華為等一大批代表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活力四射,已經開始成為新粵商精神發展延伸最好的印證,并產生出極大的示范效應。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傳承“務實”、“通達”等傳統精神的同時,更具“創新”意識和“長遠”眼光,更會將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尤其是人才拿來為己所用。
新粵商,不僅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創新的概念。
金融業的平安、招商銀行;地產的萬科、合生創展;家電制造業的TCL、美的、格蘭仕、格力……如今活躍在珠三角的新粵商方陣中的這些企業,俱已被視為國內競爭性產業領域企業集團的標桿。
與此同時,數量占99%的廣東中小企業的“生態群落”里,還有大量“隱形冠軍”。那是一些在各自行業里占有極高市場份額的企業,在這里你可能找不到企業明星,舉目所見卻是臥虎藏龍。在中國最富庶的珠江三角洲沃土上,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中小企業集群大放異彩。
人們常說:粵商是沉默的商幫。在沉默無語中,新粵商方陣正在加緊集結,一個堅強有力的商業軍團在整裝出發——新粵商,將會給明天的中國帶來什么呢?
廣東省原省長、全國人大常委、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盧瑞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