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主要機構】有首腦會議、外長會議、常務委員會、經濟部長會議、其他部長會議、秘書處、專門委員會以及民間和半官方機構。首腦會議是東盟最高決策機構,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已成為東盟國家商討區域合作大計的最主要機制,主席由成員國輪流擔任,現任東盟秘書長素林,任期從2008年1月1日開始至2012年12月31日止。外長會議是制定東盟基本政策的機構,每年輪流在成員國舉行。常務委員會主要討論東盟外交政策,并落實具體合作項目。
【東盟總部】東盟秘書處設在印尼首都雅加達。
【東盟憲章】《東盟憲章》是東盟成立40多年來第一份具有普遍法律意義的文件。它確立了東盟的目標、原則、地位和架構,同時賦予了東盟法人地位,對各成員國都具有約束力。
2004年11月,東盟領導人簽署《萬象行動計劃》,正式將制訂《東盟憲章》列為東盟的一個目標,以加強東盟機制建設。2005年12月,東盟領導人簽署《吉隆坡宣言》,并指定一個由10人組成的“名人小組”負責為憲章的制訂提出建議。2007年1月,東盟領導人確認了“名人小組”提出的關于制訂《東盟憲章》的具體建議,同時簽署了關于制訂《東盟憲章》的宣言,并指定一個由10人組成的“高級別特別小組”負責起草憲章文本。2007年7月,“高級別特別小組”向東盟外長會議提交憲章草案,同年11月20日,東盟領導人在新加坡簽署《東盟憲章》。2008年12月15日,《東盟憲章》正式生效。
【主要活動】隨著經濟實力和影響的不斷加強,東盟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1994年7月成立東盟地區論壇,1999年9月成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其中,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韓國、中國、俄羅斯、印度9個國家及歐盟形成對話伙伴關系。2003年,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到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國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
為了早日實現東盟內部的經濟一體化,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促進東盟成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資;消除成員國之間關稅與非關稅障礙,促進本地區貿易自由化;擴大成員國之間互惠貿易的范圍,促進區域內貿易;建立內部市場。2009年8月15日,中國和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這標志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主要談判已經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將如期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盟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
2007年11月20日,東盟10國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的第13屆首腦會議上簽署了《東盟憲章》和《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宣言》等重要文件。會議重申在2015年之前建成東盟經濟共同體。這是東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也是一份指導性文件。2008年12月15日,《東盟憲章》正式生效。
2009年5月3日,東盟10國和中日韓(10+3)三國財長在巴厘島會議上就規模為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的主要要素達成共識,并決心在2009年年底啟動這一被稱作“亞洲貨幣基金”雛形的多邊貨幣交換機制。這一合作行動,對維護亞洲地區經濟金融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并將對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產生積極影響。
【主要會議】東盟系列峰會包括東盟峰會、東盟與中日韓3個對話伙伴國“10+3”峰會以及各自的“10+1”峰會、東盟-印度峰會和東亞峰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