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毒餃子”風波,給出現轉機的中日關系帶來了很大沖擊,您如何看待兩國關系中的這種脆弱性?媒體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請分別談談兩國媒體需要反思的地方。
國分良成:有一種觀點認為餃子事件本身并不重要,我則認為這并不正確。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食品問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日本,盡管已經進入了商品飽和的時代,但人們對食品的關心卻越來越高。日本人并不僅僅是對中國產品嚴厲,有關美國產牛肉的瘋牛病問題在日美關系中也占相當重要的地位,如同最近的美韓關系。
當然媒體也不應該只為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而渲染這一類問題,但是至少可以推測今后的日中關系中這一類有關日常生活的問題,將比政治性問題出現得更頻繁。
劉軍紅:最主要的問題是,雙方對彼此的市場規則,老百姓對食品安全本身的認識還有差異,這需要政府以協定的方式達成一致。
開始報道此事時,日本媒體把它當作熱點,好像終于找到“新聞亮點”了。這既是媒體商業性的習慣,也不能排除那種潛在的認為中國快速發展會“威脅”日本,甚至借題發揮。日本媒體不能一提到中國問題就熱炒,熱炒有時候就變成了“惡炒”。中方媒體則除了驚訝日本人為什么把小事情夸大之外,實際上對對方了解的也不是很充分,報道的時候也是一窩蜂的一個論調。
馬挺:餃子事件發生后,日本媒體的炒作狂潮是前所未有的。不但是商業媒體,就連在中日關系最險惡的時期,還基本保持正面公正報道中國的公共放送NHK,也一反常態,極盡混淆事非、蠱惑煽動之能事。
日本主流媒體都在中國駐站。四川大地震,日本電視、報紙等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就紛紛派員深入現場采訪,有關消息在電視黃金時段占頭條新聞達一個月之久。但中國的大媒體,到底在日本投放了多少力量呢?偶爾有幾個大手筆跑到日本來,蜻蜓點水一下,回去說上幾句“我們所不了解的日本”之類的話,以其“昭昭”,最終還是使人昏昏。這次的“巖手、宮城大地震”,有多少中國媒體深入日本災區采訪,從災區現場直接報道呢?我一條也沒看到。說到反省和改進,沒有捷徑。派一批人來,踏踏實實在日本人里待上幾年,就會有起色。
從長期的“政冷”到2008年中日互動“井噴”現象的出現,您認為其原因何在?
劉軍紅:日方有種說法形容現在叫“官熱民冷”。我不太主張用使用這種形象的卡通式說法突出某個局部特點。一直以來,中日之間政治和經濟交流都很多,如果說有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多半是因為媒體報道不夠充分。
國分良成:“政冷現象”開始緩解是從2006年10月安倍首相對中國的“破冰之旅”起。其后陸續有了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的對日“融冰之旅”,同年12月福田首相的對華“迎春之旅”。今年5月份則是胡錦濤主席的“暖春之旅”,進一步推動了日中關系的改善。兩國關系是經過這樣的步驟逐步改善起來的,今后應當繼續堅持、加強這樣的努力。
小泉首相執政時期,圍繞歷史認識問題兩國關系陷入了低谷。那時,一方面日本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和自身經濟的停滯不前沒有能夠很好地調整心態。另一方面,中國盡管已經成為了大國,卻也沒有準備好在國際社會上做出與其實力相符的姿態。這樣在兩國關系需要調整的時期,雙方的這種心理狀況所呈現的矛盾,就在最為脆弱的歷史認識問題上集中反映出來了。我想這也許是小泉首相執政時期日中關系陷入低潮的主要原因。
馬挺:這是一種“薄積厚發”。與盲目反日一樣,盲目“哈”日,其基點同樣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強行解釋對方的行動。結果是,鐘擺擺到一頭,又擺回來。到了日本“軍機援華”,被媒體一炒,滿天的贊譽就一風吹了。這種現象應該是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好題目。
從兩國領導人互訪到地震外交、日艦訪華、東海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這種變化是否可以導致今后中日關系暢通無阻地發展?
劉軍紅:中國地震后,日方的行為直接感動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民心。他們迅速對日本形成善意的看法,繼而會主動認識日本。反過來說,日本普通人也會用另外的眼光看中國地震。我在日本感覺到,他們主要觀察到中國人對捐款企業的苛刻態度,比如說認為中國人看重錢,誰出錢多誰就好。雙方看的著眼點不一樣。不過圍繞地震,雙邊了解的機會增多了。
這也產生一個啟示,主動了解對方有利于雙邊關系正常發展。認識彼此的差異非常重要,如果只是簡單地追求共同的地方,差異的東西就會被掩埋,一旦露出來就可能帶來沖撞性,在感情上不容易接受。如果事先就了解對方怎么想,反而會對差異有一個理解。
國分良成:象征目前日中關系的詞匯是“戰略性互惠關系”。過去,日中關系一直只被視為雙邊關系,人們很少談及它對亞洲和世界的貢獻。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第二位和第四位的國家之間的這種關系,顯然很不合時宜。所謂“戰略互惠關系”意味著日中兩國在追求相互利益的前提下,共同探索如何能夠為亞洲和世界多做貢獻。四川地震災害發生后不久日本即派遣國際救助隊,自衛隊艦船的訪華,兩國達成東海共同開發的諒解等,可以說就是構建戰略性互惠關系的具體步驟。我們應該高度評價達成上述成果的兩國領導人的決斷。
對于四川震災,在日本,全國范圍內開展了無數的民間募捐活動,這樣的普通民眾的意識,也有助于形成廣泛的戰略互惠關系。我的學生們也自行開展了募捐活動。今后日中戰略互惠關系在環境和能源方面有待進一步的突破。
馬挺:“地震外交”的提法,很有深度。正是因為突如其來事件的交往,才能品味到兩國國民意識中深層的東西。而“軍機援華”設想受挫,對改善兩國的交往是一大損失,是多少次“艦艇互訪”所不能抵償的??傊?,我們應該好好地感謝日本政府和國民在中國大災之際所表現出來的情誼。就連一貫煽動厭華情緒的日本富士電視臺,到7月3日為止,也已經為四川大地震募捐到了近6000萬日元。至于東海談判,知之甚少,不做妄評。只是感到,可能要在幾年,甚至幾十年后才能對其作出中肯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