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社會問題”備受矚目
除了一系列的周年紀念日,引起外國媒體關注的莫過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國也深受其害。2008年經濟危機給中國帶來失業(yè),中國是否會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的社會動蕩備受世界關注。幾家外國媒體的駐華記者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采訪時都表示,他們預測,2009年“群體性事件”可能還會多發(fā),中國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對策,以及之后一系列社會問題,將成為他們筆下的興奮點。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駐華記者葉鵬飛認為,“2009年因為逢著一系列敏感的周年日,加之金融危機大背景,預計不會很平坦。”美聯(lián)社駐華記者胡大衛(wèi)則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我們會關注因經濟蕭條而引發(fā)的中國社會矛盾問題及相關現象。但我認為,中國政府管理嚴格有序,中國社會還是會保持穩(wěn)定。”
另一方面,外媒對社會問題的報道熱情依然高漲,比如食品安全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駐華記者向《國際先驅導報》表示,日本媒體還將密切追蹤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去年發(fā)生的“中國毒餃子”事件的后續(xù)消息。他說:“日本民眾很關心這一事件。中國‘毒奶粉’事件很快得到解決,而‘毒餃子’事件卻一直沒有說法。”該記者還說,他們還會關注中國政府目前重點打擊的腐敗問題。
報道中國再現“黃金期”
英國《衛(wèi)報》早前以“聚光燈下的中國”為題,刊載了中國問題專家格雷厄姆·佩克最新發(fā)表的言論:我們已經進入了中國問題英文報道的“第二個黃金期”。
“北京奧運會以及一系列出人意料的重大新聞事件,如西藏騷亂、四川地震和三聚氰胺奶粉丑聞,使中國在2008年受到西方媒體異乎尋常的關注。這與2007年形成了對照,2007年雖然對中國的報道也不少,但仍有一段短暫時期,國際上沒有中國的重要新聞。2008年這種情況從未發(fā)生。”《衛(wèi)報》稱。
對于外國涉華報道進入“黃金期”的說法,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幾家外國媒體都十分認同。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經濟的飛速發(fā)展,雖然還存在很多問題,但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著越來越大作用。這些讓世界不可能,也不能再跳過中國、忽略中國了。
“以前難以想像印度洋出現海盜,中國會派護航艦隊去。”《聯(lián)合早報》的葉鵬飛感嘆道。“國際社會很想知道中國怎么想。中國的立場和決策對他們很重要。”近年來,《聯(lián)合早報》就已把中國新聞專門從國際新聞的版面中獨立出來,自成一版,中國新聞的分量越來越重。
胡大衛(wèi)說,“全球觀眾對中國都很感興趣,2009年我們要制作更多的新聞片給他們,讓他們更了解中國。”
《聯(lián)合早報》、美聯(lián)社、德國一臺一致認為,中國迎來“黃金期”還因為中國更開放了,中國政府、中國民眾以更加自信的心態(tài)面對世界,對自身的發(fā)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討,能接受外國媒體不同的意見,甚至批評。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那天,胡大衛(wèi)剛好到火車站采訪,“警察很友善,他們詢問我們,但不阻攔,還幫我們拿采訪機器。”
“外國媒體報道中國的‘黃金期’,還取決于中國對外媒的開放程度。”美國之音的章明告訴記者,中國對外媒的開放度比他來中國前想像的高很多,但還希望乘著北京奧運會對外媒打開大門之風,更上一層。
偏見不會在短期內消除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過程中,多家外國媒體記者的態(tài)度印證了這一點:2008年發(fā)生在中國的新聞事件,對外國尤其是西方媒體對華報道產生了比較深刻的影響。
“他們既看到中國發(fā)展中仍然蘊藏的能力和加速度,也感受到了中國問題的復雜性。”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慶安說,在這樣一個基礎上,2009年,中國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不會比2008年更好,但是也不會出現大范圍的惡化。
他認為,2009年和2008年有一點相同的,同樣是推動西方媒體對華報道更加深入、客觀和成熟的一個關鍵時期。“西方媒體對華報道的變化,不是在良性的歌頌中實現深化,而是在沖突和碰撞中逐漸走向理性的。”
周慶安認為,存在于外國媒體中的偏見和“有色眼鏡”是不會那么快消除的。尤其2009年的一些重要敏感時刻,比如西藏平叛和實行民主改革50周年(西方媒體則習慣稱之為“達賴出走50周年”或“西藏起義50周年”)等,就有可能成為西方輿論攻擊中國的“導火索”。這將考驗中國政府,看它在不良的輿論環(huán)境中是否能夠有恰當的表現。
“外國記者若想到西藏采訪,國新辦愿意提供幫助。”2008年年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提到明年3月是西藏平叛和實行民主改革50周年時說。這個例子似乎預示著,中國已經準備好迎接這一挑戰(zhàn)。(見習記者陳璟貝記者董曉賓發(fā)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