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1日)上午9時,我國著名學者、國學大師、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北京大學成立治喪工作組,開展相關工作。
季羨林先生曾在《八十述懷》中說:“自己已經八十歲了!我吃驚地暗自思忖。它逼迫著我向前看一看,又回頭看一看。向前看,灰蒙蒙的一團,路不清楚,但也不是很長。確實沒有什么好看的地方。不看也罷。”就在距98歲生日20多天的時候,季老平靜地走了。他的弟子錢文忠在博客上寫道:“季羨林先生漫長人生的最后一段,以我們無法接受的方式突然結束了。但是,我們知道,老人家是愉快而滿足的。”
據了解,北京大學已成立治喪工作組,由校黨委書記閔維方、校長周其鳳任組長。昨晚,北京大學開始在百周年紀念講堂紀念大廳搭建季羨林先生的靈堂。北大新聞發言人趙為民表示,靈堂從今天起接受學校師生和社會公眾吊唁。
對于后事,季承表示將密切配合北大。而關于遺產的問題,季承認為季老的后事辦理是目前最重要的,相信父親的所有遺產均能順利并正常地轉交給他。
人生最后一段路
大師彌留之際未留遺言
對于父親的去世,季羨林先生的兒子季承心情沉重,“太突然了,我昨天(10日)去看他的時候,精神還挺好,當時還坐在床上寫毛筆字呢。今天(11日)早上,聽說他突發了心臟病,我急忙趕到醫院,當時他處于昏迷狀態,醫生全力搶救,可最終還是沒有搶救過來。”
季承說,他的姐姐已經過世,父親去世的時候只有自己唯一一個親人在身邊。由于突然陷入昏迷,季老臨終前沒有任何表示,也沒能與他作最后談話,沒有留下遺言。
季承說,在父親最后的時間他一直陪在老人身邊,父子倆相處愉快。老人最近“吃得好,睡得好”,精神一直不錯。“我每次去看望父親,他都顯得很高興,面帶笑容。雖然足不出戶,但外界的重大消息他都知道,這些都緣于他長期聽人讀報的結果。”
最后時刻惦念弘揚國學
季羨林學生、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說,老人在人生最后時刻仍惦念弘揚國學。他說:“作為一名學者,老人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據他介紹,季羨林先生近來正在醞釀提出“大國學”的概念。“老人家認為,我們應該用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包括56個民族的文化財富;還應包括歷代中國人向世界學習的文化成果。”
他回憶說,前不久接受王小丫采訪時,季老思路極其清晰、邏輯極其嚴密地對著鏡頭,連說半個多小時。用季老自己的話說:“這半年來,非常愉快。”前天下午,季老還為臧克家故居汶川廣濟學校等題字。隨后,季承為老人按摩了手臂。老人當時精神很好,談笑風生。
題長壽之道“寧靜致遠”
牟潔是季羨林先生生前最后見到的一位女責編。她回憶說,7月10日上午應約拜訪季老時,老人的氣色很好,只是交談幾分鐘后突然說胳膊疼,請秘書幫他揉揉。在回答提問時,季老思路清晰,連年輕時的事也記憶得十分清楚。
談到養生之道時,季老說自己年輕時從不鍛煉,每天寫作研究一坐就是一天,飲食上也沒有刻意去調理,什么都吃。對于心情的調理方式,季老說了四個字:寧靜致遠。說到這里,季老突然來了興致,說長壽之道就是這四個字,他要了紙、筆,很流暢地把這四個字題給了牟潔,并寫上日期。他寫的是7月6日,秘書說他喜歡這個日子。而以前季老給牟潔的題字從來不寫日期。
“我還給他拍了兩張大頭照,一張他使勁閉著嘴,秘書笑著說他怕我把他的缺牙拍出來!我逗他笑一個再拍,于是拍了一張微笑的照片,沒想到這成了季老生前最后的一張照片。”牟潔回憶說。
手書牌匾贈兩高考狀元
7月8日上午,2009年北京高考文理科狀元劉庭梅、寧少陽在國子監舉行成人禮。兩位狀元收到了一份珍貴賀禮:季羨林先生親筆題詞的兩塊牌匾“天道酬勤”和“至德要道”。
寧少陽的母親牛愛華昨天告訴記者,他們得知季老去世的消息后,委托國子監向季老的家屬致以深切的哀悼。她說,他們已將季老的題字珍藏,作為對孩子永久的勉勵。
北大未名BBS留言
季老走了,我忽然想起四年前在外院新生大會上發言的老師講的一個小故事來。一次迎新的時候,某位新生拖著大箱子在南門的路上攔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以為他是個老校工。說老師傅,我和家長去吃個午飯,您幫我們看一下行李吧。老人欣然答應。一頓飯磨蹭回來,老師傅果然還在路邊守著行李。一天后新生入學大會上,該同學赫然發現為自己看守行李的老校工就是季羨林老先生。
可惜我們入校的時候,季老早已搬進了醫院,無緣做真正的師生。梵巴語系四年一招,05級的人自稱是季羨林的關門弟子。四年過去,7月11日,是05級本科畢業生離校的最后一天,這一天,我們走了,季老也走了。冥冥之中,仿佛覺得是從未謀面的季老送走了我們這一批人。
愿季老一路走好
愿我們一路走好
感覺季先生走得有些傳衣缽的味道……今天也算是05級梵巴專業那幾個本科生畢業的日子,巧合的是季先生卻在今天走了,真夠巧合的!
感覺冥冥中有點衣缽得人而傳后,再無牽掛了,才放心離開人世似的……
反應
張頤武(學者,文化評論家)
是知識分子精神高地
張頤武得知季羨林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意外,“在北大,大家都覺得季老身體很好,好好保養能活過一百歲,誰知他還是去了,實在可惜。”在他看來,季羨林樸實平易,人格中有著“玉”溫潤的氣質與可貴的品質,“他是20世紀到21世紀轉折點上一個象征性人物。”張頤武說。
張頤武認為,季羨林是一個將傳統士人精神與現代專業知識完美結合的人,“這么多年,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關于季老的人格污點或負面傳聞,當下不乏專業精進,但在人格道德上卻被人詬病的知識分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季老是知識分子的精神高地。”尤其讓張頤武佩服的是,季老目光高遠,視角獨特,他對于“中國文化復興”的思考,以及中國傳統的“和而不同”思想的闡發等為學界提供了新視角。
對于季老的去世,張頤武認為是季老對自己一生的完整而完美的總結,“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傷悲。”
葛維鈞(著名學者、季老學生)
受益治學精神和態度
葛維鈞說,季老做了一輩子學問。不管是在什么狀況下,都沒有停止。他的學術成就肯定會在歷史上留下重要的位置。“他對我最大的影響也是在治學的精神和態度上。他寫《糖史》的時候,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他仍然不管嚴寒酷暑每天都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經常是看了半天,一個有用的資料都沒有,只能悵然若失地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家。”
葛維鈞說:“有時候發現了新的線索,季老就興高采烈起來。他的喜怒哀樂通常都是跟做學問聯系在一起的。我現在做學問,也從來不敢想當然,遵從先生的教導,查閱第一手資料和工具書。”
尹守峰(季老母校濟南一中校長)
生日禮物未能送出
“聽到季老去世的噩耗,我的第一感覺是不太相信,說實話,也不愿意去相信。”尹守峰說,“上次見到先生時,他精神很好,談吐好,思路也清晰。回憶起在母校濟南一中的生活還饒有興致。”
尹守峰告訴記者,6月上旬,他還赴北京與季羨林先生的家人商議為季老辦一個小范圍的生日慶祝活動。“和季承商議的是7月20日辦這個生日會,初步方案都做出來了。代表母校送給季老的生日禮物也已經早早買好了,是山東濰坊的一家嵌銀工藝品廠用金箔和銀線編制成的"壽"字圓盤。”尹守峰表示,這件未能送出的生日禮物現在還陳列在濟南一中:“這是一件飽含著一中人、家鄉人情誼的生日禮物,遺憾的是,季老并沒有能看到它。”
唐師曾(新華社記者、季老好友)
人生路上一座燈塔
剛從珠江采訪回京的唐師曾聽到季老逝世的消息后,自言“老鴨心比冰寒”。
在唐師曾看來,季老就是生活中的一位老爺爺,也像小說中的神父,還像一座精神燈塔一樣指引著晚輩們行進的道路。“和他聊天的過程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他會傾聽你的意見,他認為好的會贊成你,認為不好的還會批評你。當然,對于我決定要去做的事,他大多數持鼓勵的態度。”在唐師曾眼里,季老對事認真,對人認真,對學問更認真,事事講資料、講考據,因為畢生認真,所以做學問飽嘗苦頭。
探訪病房
紙筆仍在大師已去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301醫院季老生前所住的病房。當時,一位中年婦女正在整理病房里的用品。她說,自己照顧季老每天的飲食起居快兩年了。
“頭兩天只說身體不太舒服,但沒想到這么快就走了”,面對季老的突然離世,這位年逾五旬的山東女子黯然神傷,話語間,不停嘆氣、搖頭。
她說,季老生前喜歡寫字,也喜歡讀報,但隨著他視力的下降,每每都是由旁人念新聞給他聽。
記者在病房內見到,裝有櫥窗的書柜內還有些尚未被清理的筆和紙,床頭柜上擺著大花籃。走廊內,正對病房的窗臺上擺有一個黑色邊框的魚缸,一條金色的觀賞魚慢慢地游來游去。
本版采寫 記者周逸梅 李鐵錚 李秋萌 卜昌偉
實習記者苗慧綜合《山東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