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大夫第”建筑
民居目前仍有人居住 黃傳章 攝
中新網南昌10月18日電(何柳斌黃傳章)江西贛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中原漢族居民南遷的第一站。10月18日,中新網記者從贛州市上猶縣了解到,該縣日前發現一處大型客家民居群,保存有清代客家民居18幢,對研究客家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清代客家民居群位于上猶縣平富鄉上寨、橫坑兩村,有保存完整、風格各異的清代客家民居18幢,每幢大宅都有堂號,廳堂題額較多,主題多為重耕崇學、彰善瘴惡,其中不乏書法力作,并且大廳內神龕保留完好。
建于乾隆年間的一藍姓祠堂占地2260多平方米,內有9個廳堂,18個天井,55根立柱,有大小房間100多間,正房、廂房、偏房自成格局又渾然一體,最多時內住60多戶600余口人。另一建于道光年間的“光裕堂”為前后三進式建筑格局,第三進為九間六客軒;天井四周走廊可置放24張八仙桌宴請賓客。
當地文物專家表示,客家先民在大規模南遷中,大多選擇了偏僻荒野的山區居住,而位于贛州市西部的上猶縣因“山巒重疊,水轉九十九彎”故成為南遷客家人的重要聚居點。
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一直被建筑學家們譽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物專家表示,上猶縣平富鄉客家民居群的發現,對進一步開展客家歷史和客家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