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4月25日,“南海I號”考古試掘新聞發布會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舉行。“南海I號”考古隊領隊劉志遠介紹此次試掘最新突破即確定了沉船的船首位置,這確定了今后的發掘重點,具有重大考古意義。圖為試發掘現場。中新社發應妮 攝
中新社陽江4月25日電 (記者應妮)“南海I號”考古試掘新聞發布會25日在此間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舉行。“南海I號”考古隊領隊劉志遠介紹此次試掘最新突破即確定了沉船的船首位置,這確定了今后的發掘重點,具有重大考古意義。
2007年12月“南海I號”完成整體打撈,用沉箱裝置并拖存至博物館的“水晶宮”內。2009年9月,“南海Ⅰ號”第一次試發掘工作確定了沉船兩側舷板在沉箱中的位置。
此次試掘從4月4日開始,一共打了6個長寬各1米的探方。記者在現場看到了3個探方,從中可清晰看到考古隊員標注出了隔艙板、船舷板,同時也能看到散落在探口的碗、瓶、罐等物品,一排排擺放規律整齊。
沉船上方覆蓋著厚達1米左右的淤泥,考古人員先清理表面淤泥,同時采用氣舉式抽泥方法抽泥,工作人員在現場用浮選法對淤泥進行篩選清理,以免遺失細小文物。
“封閉式硬探方”是此次試掘采用的新方法。劉志遠介紹,在發掘過程中遇到兩個棘手問題,一是探方壁塌方;二是滲水量大。如果不解決將難以進行測量、繪圖、攝影等資料采集工作。而封閉式硬探方有效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同時,用玻璃試管對實際地層直接進行套取的取樣新方法,地層標本保留了最真實的疊壓關系,得到了水下考古專家的肯定,并具有推廣價值。他現場展示了一個60厘米高的標本柱,其中可清晰看見黃沙層和淤泥層,淤泥層深淺不同,彷如年輪。
在沉船已經打撈4年后,劉志遠透露,由于有淤泥的保護,沉船的保存狀況目前還比較好。但仍面臨一系列問題,比如室內水體治理,打撈以前“南海I號”位于流動活水中,進入水晶宮室內后只能盡量模擬原來的海況環境;而沉箱的耐銹程度目前也未可知;沉箱如何切割才能離開水晶宮,這些都是全面發掘“南海I號”之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表示,二次試掘已經成功完成目標,即確定船首在沉箱中的位置,這就確定了將來的發掘重點,兩側淤泥將不再是重點。而此次的探方也將馬上回填,盡最大可能保護沉船。至于何時能全面發掘,他說這將是一個多學科的巨大工程,涉及水文、生化、機械等方面,全面挖掘的方案正在擬定中,但最終日期尚未確定。
“南海I號”考古隊員25日獲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頒發“榮譽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