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田耘書畫作品:布衣圣者 大哉孔子
“真正理想的美學著作,所應追求的恰恰應該是學術性和趣味性的統一”。(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宗白華先生的這句話用于茶畫藝術的創作同時具有權威性。茶畫藝術的創作是建立在學術意義上的創作,她在表現形式上是寬泛的,人物、山水、花鳥皆可入畫,中國畫語言的發揮盡可率性為之;然而至關重要的是要通過對物象的描繪詮釋一種文化理念的存在,如果畫面當中僅以一把茶壺的存在而稱之為茶畫,那也太過淺薄了吧。如何將學術性與趣味性和諧共處于一幅作品中,這就是茶畫藝術不同于其他繪畫藝術的根本所在;深入探討茶畫藝術的學術性針對于一個茶畫藝術家就顯得尤為重要。茶畫藝術的學術性,其涵量是巨大的,姑且拋開茶經濟、茶產業不說,就文化角度而言,其包容量也是巨大的。探討茶文化的學術性,必先從茶德的研究入手。德是倫理學的范疇,“茶德,即發掘茗事活動中所蘊藏或表現的倫理思想”。(劉學君《文人與茶》)唐代劉貞亮曾有“茶十德”之說,即:以茶散悶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此“十德”概括雖廣,但缺乏精到,沒有充分把“理”的蘊義闡發出來;當代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將“中國茶德”概括為“廉、美、和、敬”,淺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當然,關于中國茶德的確定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公論,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對中國茶文化思想作了總體性的歸納和闡發。一杯苦茶,在與文人的默默對視中,相互之間已完成了一種相濡相融的默契,文人借茶以養素,借茶以修身,借茶而開悟,茶借文人以升華。探尋茶文化靈魂的主旨,還得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線說起, 這條主線即儒、道、釋,茶文化的歷史就是與儒、道、釋共存共榮的歷史。儒家講品德,道家講道德,釋家講功德,我們不妨說茶家講“和”德。先師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其終極追求的目標即建立一個“和”的大同社會。《中庸》指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學而》也有“禮之用,和為貴”的論斷,“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等諸多信條的提出就是為建立一個“和”的大同的社會而準備的理論基礎。道家講“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國茶文化的精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七十五章)道家也是追求在“無為而為”之下的“民化、民正、民富、民樸”的大“和”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