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獲得轉基因抗黃萎病棉花新株系。從而使棉花“癌癥”有望得到根治。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系齊俊生博士課題組,在導師李懷方教授的指導下,經過6年的努力,從“海島棉”中分離、克隆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黃萎病基因“At7”,并導入到“陸地棉”,從而培育出高抗黃萎病的新株系。
該課題組是利用棉花黃萎病菌強致病力落葉型“V991”菌系的毒素誘導高抗黃萎病的“海島棉”品種,再通過多種分子生物學技術,獲得10個與抗黃萎病密切相關的基因片段,其中一個片斷克隆出了全序列基因,將其命名為“At7”,然后將該基因導入了棉花。
齊俊生說,他們是用約9萬粒轉基因棉花種子,在強致病力菌系的高壓條件下,篩選出11株高抗黃萎病單株的。這些抗病株,2005年至今通過南繁北育,獲得了大量轉基因第三代種子。今年,課題組又以超出正常劑量100倍的黃萎菌用于苗期接種,將棉苗帶菌移栽到多年種植的黃萎病害嚴重的棉田,終于獲取理想的抗黃萎病效果。該成果已經通過專家鑒定。
29日在山東省惠民縣的“轉基因棉花抗黃萎病研究成果現場觀摩會”上,抗病育種專家馬存研究員介紹,在栽培的“陸地棉”、“亞洲棉”及“海島棉”三大棉種中,“海島棉”具有高抗黃萎病的基因。采用從“海島棉”中分離、克隆出高抗黃萎病又高產的基因導入“陸地棉”,最終培育抗病、豐產的新品種,是解決棉花抗黃萎病的有效途徑。
有棉花“癌癥”之稱的黃萎病,是比蟲害還要難治的重要病害。其病菌可以長時間在土壤中存活并在植物莖稈的“維管束”里由下向上傳導,如同癌細胞在人的血管里擴散一樣,用化學防治難以奏效。(記者 姚潤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