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初“海峽西岸”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以來,閩臺農業合作全面升溫;福建泉州增開赴金門客運直航航線;被稱之為“群雁現象”的上百家臺灣機械、電子、食品企業按行業整體遷移至福建……
剛剛在此間落幕的首屆“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上,與會人士普遍認為,“海西”概念的提出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但已獲得廣泛共識。“海西”的快速崛起使大陸當前的區域合作地圖中出現了一個新板塊,將促使大陸加速成為臺灣的經濟腹地。
“海西”地域上指北起浙江溫州、南至廣東汕頭的臺灣海峽西部海域和陸地,福建則地處這一區域的中心。
2006年1至6月,包括第三地轉投,福建省合同利用臺資達13.44億美元,增長28.7%,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與臺灣經貿往來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絡景象。
為了落實“十一五”規劃中“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的設想,中央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新舉措。
去年9月和今年7月,國務院臺辦先后與國家開發銀行、華夏銀行簽署協議,將向大陸臺企提供總額度達500億元人民幣的開發性貸款;今年4月,大陸方面又公布了進一步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
事實上,相對于大陸其他地區,“海西”對臺灣的意義不僅局限于資金、市場、人才等生產要素方面的優勢。
在此次論壇上演講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指出:“‘海峽西岸’以福建及臺灣的經濟自然整合作為核心,已成為大陸七大經濟區之一,理應采取開放性經濟整合模式,將鄰近地區納為腹地,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江西、海南乃至港澳地區,都可作為建立合作關系的戰略伙伴。”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開明也認為,“海西”不僅是福建自身的發展機遇,還將在客觀上吸引臺灣參與到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
目前,大陸已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幾個經濟增長引擎。分析人士指出,“海西”將在其間構造出大陸經濟增長的“第四極”,加上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大陸東部沿海可望連成一條亞太地區最大的經濟帶。
事實證明,這一戰略構想的實現,離不開臺灣的身影。據相關統計,截至2005年底,包括第三地轉投,福建省累計批準臺資企業8463家,合同金額144.16億美元;臺灣業已成為福建第一大進口市場、第四大貿易伙伴和第七大出口市場。
兩岸專業人士認為,實現“海西”崛起,重要的一點是交通建設。臺灣東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高長認為,沿海通道是海峽西岸的命脈所在,只有突破交通這一發展“瓶頸”,福建才有望成為臺灣產業與資本的主要登陸點和大通道。
自2004年初“海西”概念提出后,福建加快了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等對內、對外交通網絡建設。未來5年,福建還將重點發展廈門灣、福州港和湄洲灣等沿海港口,預計到2010年出省鐵路通道將增至6個以上。
“交通的日益便利,使福建更有資格成為兩岸經濟往來的橋梁和紐帶。”王開明研究員說,“隨著‘海西’建設的提速,臺灣已參與大陸的區域經濟發展;換一個角度來看,以‘海西’作為橋頭堡,整個大陸正逐漸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縱深地帶。”(記者 胡蘇 高建新 劉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