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記者仇琳)走進北京南城的一個拆遷胡同里,勾起了李星對老房子的回憶。她的童年在這里度過,和鄰居小伙伴玩耍,一起爬胡同口的那棵石榴樹。
“上月路過這里,都沒認出這是我們家的房子,”李星的媽媽馬貴珍說。馬貴珍是地道的北京人,家里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北京。這片房子位于北京城南天壇西門,大部分已被拆除。還沒有拆遷的房屋被周圍建起的圍墻擋了起來。
看著老房子,過去的生活仿佛又浮現在眼前?!斑@是咱家的廚房,”馬貴珍介紹說,廚房也李星一家三口的浴室。有人洗澡時,就在廚房窗戶上掛一個簾子。
這里是李星一家的第二個住所,面積9.7平方米。她家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住了整整9年?!艾F在看這房子感覺很小”李星說。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進入了計劃經濟時代,一個沒有“市場”存在的時代,更沒有房地產市場。所有的住宅均由政府建造,然后通過每個人的單位以很少的租金租給單位職工。
雖然房屋不能買賣,但是可以通過房管部門進行房屋交換。李星家的住房就是通過換房機構找到南城胡同這所房子的,因為這里離她爸爸的工作單位比較近。
換來的房子雖然小,但是跟李星一家以前的住宅比起來,已經有了不少改觀。之前他們家住在大雜院里,院里一共有7間房,住了3戶人家。當時,李星的媽媽馬貴珍一家6口人,就生活在一共只有16平方米的2間房子中。
大雜院的生活充滿艱辛--沒有獨立衛生間,只有公共廁所。冬天也沒有暖氣。
馬貴珍懷上李星后,她的母親開始四處奔波,為這個即將添丁的家庭找到一處住所。終于,房管局同意分配給馬家一間房子。
隨著李星長大,“房子顯得越來越小”。馬桂珍說。
事實上,房屋短缺在1978年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注意。1979年開始,中國在一些城市試點,以房屋成本價出售房屋。隨后,在改革開放30年進程中,住房改革一步步市場化。
住房改革初期,中國人并不習慣這個概念。人們已經習慣了單位提供住房,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拿得出那么多現金來購房。
“我們家的情況并不是最差的,有些家庭好幾代人都擠在一間房里?!瘪R貴珍說。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李星一家也沒有放棄對更好住宅的向往。1997年,李星爸爸再次與別人家交換住房。這次還是在胡同里,是兩間房共27平方米?!拔覀儚膩頉]住過1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瘪R貴珍說。
不久,好消息傳來:李星家所在的區域將被拆遷,蓋新的商品住宅樓。作為補償,開發商以1/3的市場價將新房出售給老住戶。
1994年是中國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轉折點。那一年政府設立了公積金制度。1998年,中國取消了福利分房,中國全速進入商品房時代。
2003年,李星一家終于住進了新房:一套117平方米大、三室一廳的公寓,共付款12萬元。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飛速發展,房價不斷上漲。李星家的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了200多萬元。“我們真是運氣好”。馬貴珍滿足地說。
李星一家確實很幸運。拆遷賠償在高房價面前微不足道,有的家庭房屋被拆后只能搬到城市郊區。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北京的房價就逐年走高。一些城市里的年輕人,依靠家長支付房貸首付來購買住房。之后等待他們的是“節衣縮食”的生活,以支付每月的按揭。
中國政府對房改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建設部提供的數字顯示,全國城鎮人均住宅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27平方米。但中國仍有1000萬低收入家庭居住面積少于10平方米。
中國政府計劃2008年再投入68億元用于廉租房建設。同時,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增加經濟適用房建設,以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李星現在與丈夫住在出租房里。她說,高房價讓他們對購房望而卻步。
“我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給我女兒買套房子,哪怕就一室一廳?!瘪R貴珍說,“但現在的房價實在太高了,目前看來還是有些不現實?!?/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