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市場融入全球格局,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亦成為公司最大的愿景,并且不乏前赴后繼者,但是,中國企業的海外戰略一直布滿荊棘,并且少見非常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汽車工業。畢竟,發展時間短、底子薄是中國汽車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也是海外戰略的一道坎。
因此,雖然當前金融危機給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良機,但中國企業也不應該操之過急,應先練好內功,然后量力而為。
恩格斯曾經說過:“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御。”
中國汽車企業自然更明白這樣的道理,因為數年來,幾乎每一次可能宣布破產的歐美汽車企業背后,都有數家中國企業參加角逐。但是,對于缺少戰斗經驗的中國汽車企業而言,選擇主動出擊并不會一帆風順。
近些年來,全球化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的最大愿景,并且紛紛付諸行動,但遺憾的是,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并非一路平坦,就如聯想集團并購IBM PC業務,從2005年并購至今尚未完全整合完畢。而中國汽車企業的全球化也同樣面臨重重困難。
西方工業國家的并購史已有上百年,而且他們都是在國內頻繁并購,已經擁有豐富的并購經驗基礎上才進行海外并購的,而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本來就僅有30多年,況且目前還未進行過相對成熟的并購,中國汽車企業普遍缺乏企業并購整合的經驗,這是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戰略中首先面對的問題。
其次,僅有資金也不是并購成功的絕對條件,而且中國汽車企業也并非都是“大款”。并購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涉及到太多的細節。不是只有盡職調查就可以的,也不是簡單的1+1的加法,要使企業并購真正發揮1+1>2的作用,還涉及到并購后企業的整合,其中就包括資產、產品定位、分工及文化、人力資源方面的融合等,而僅僅企業文化方面的融合就足以讓一次并購失敗,因為在并購交易中,不只有財務收購方,還有文化收購方。
再有,在對并購對象的選擇方面,中國企業又往往陷入“撿便宜”的誤判中,以為面臨困境的企業及業務收購價格相對低廉,從而忽視了其中可能潛藏的風險,可以說,眾多失敗的企業并購案中,這一點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從外資進行的海外并購成功案例來看,他們收購的基本都是當地市場的領先企業,這首先保證了資產的優良性,不至于掉進財務陷阱。因此,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思維需要進行調整。
當前,受到金融危機的打擊,全球汽車業進入低潮期,底特律“三大”更是陷入財務困境,面臨崩盤的可能,并且都有出售資產的計劃。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此時去美國抄底正是最好的時機,不可否認,從財務角度而言,此時收購是可以節省大量資金,但是從整合角度分析,這里的風險卻足以能把中國汽車企業拖垮。諸如通用、福特及克萊斯勒這樣的全球汽車大鱷都無法再支撐旗下品牌的運作,中國企業能否有管理這些品牌的能力?這一點值得商榷。
而且,金融危機之下焉有完卵。雖然中國市場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但并非沒有任何影響。從下半年來國內汽車銷售市場的發展可以看出,中國市場也已經進入銷售下滑的通道。而且更有專家預計,2009年中國車市依然無法達到1000萬輛的銷售目標,并且會出現3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局面。
因此,全球金融危機面前,中國車企應趁機練好內功,首先過好自己的日子,度過此輪危機,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幸運的是,中國汽車企業對海外并購的愿望已經被謹慎和理性取代。 (吳現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