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11日發布了5月份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數據。與同時公布的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以及之前公布的PMI和CPI、PPI指數、發電量等提振信心的經濟運行指標相比,5月份進出口數據卻顯得不那么好看,表明我國外貿形勢依然不容樂觀,外需下滑仍將是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7634.9億美元,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下降21.8%,進口下降28%。前5個月我國累計貿易順差887.93億美元,其中5月當月順差133.89億美元。而從單月環比數據來看,5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6.4%,降幅大于4月份的22.6%,為連續第7個月下降;進口降幅也從4月份的23%擴大至25.2%。
不過,根據海關總署對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進行的季節調整后,情況發生了微妙變化:5月份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為下降20.5%、22.8%和17.7%,環比4月份則分別增長了2.1%、0.2%和4.4%。所謂“季節調整”是根據一年中不同季節的生產經營活動量指數來修正季節間的同比和環比速度,消除不可比因素的影響,該數據能更真實地反映實際變化程度,避免總量數據直接對比形成的劇烈波動。
對于上述數據透露出來的信息,交行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劉能華博士認為,上半年中國進出口負增長已成定局,至于下半年走勢如何仍取決于兩方面因素:出口方面,如果歐美經濟筑底成功,中國出口有望隨之復蘇,并在年底走出同比負增長;進口方面,如果國內消費快速增長能夠維持,前期積累的大量產能得以消化,進口方可持續走出低谷。
劉能華分析說,進出口同比降幅雙雙擴大,環比有所增長,主要是世界經濟雖然有些指標呈現積極信號,但整體仍在振蕩筑底過程中。最近兩個月,全球大部分股市止跌回升,5月份美國失業率增速明顯放緩,德國和意大利經濟下滑速度已經放緩,歐洲制造業PMI指數已經連續7個月上升,世界經濟出現了一些積極信號。但是整體仍在振蕩尋底過程中,5月份,美國失業率達到9.4%,升至25年來新高,歐洲PMI雖持續上升但仍處于50臨界值下方,經濟上收縮尚未結束;美國通用汽車、德國零售業巨頭Arcandor先后申請破產保護,表明金融危機仍在向實體經濟擴散。最近,聯合國將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年初-0.5%大幅調低至-2.6%。
另外,針對我國對歐盟出口降幅大于總體,對美國出口降幅小于總體,而對東盟、臺灣的出口環比分別增長了2.2%和2.3%的情況來看,吻合了當前歐盟經濟衰退更甚于美國這一事實,同時也表明我國多元化的外貿政策效果進一步顯現。按照2004年11月中國與東盟10國簽署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2009年1月1日已降到了2.4%,2010年基本實現零關稅。近幾年來,國家大力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兩岸政治良性互動,經貿出現了良好發展勢頭。至于進口環比的快速增長,劉能華表示,主要源于中國宏觀繼續復蘇,從而帶動了大宗商品的進口。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原油、鐵礦砂及精礦、初級塑料、鋼材進口量同比分別增長了5.49%、33.65%、22.50%和23.13%。
未來半年至一年,外需能否繼續復蘇將成為經濟可持續復蘇的關鍵。對此,一些專家顯得較為樂觀。劉能華認為,五大積極因素有望促使外貿年底走出低谷。一是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已經出現一些積極信號,而經濟形成底部可能要到今年3季度以后,2009年底或2010年初有望啟動復蘇進程;二是我國出口雖在下降,但是市場份額卻在上升。聯合國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外貿總額下降24.9%,低于全球40%的降幅,反映出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在增加;三是中國政府立足擴大內需的同時,正在千方百計穩定外需。日前,國務院部署了穩定外需的六項重大措施,除了6月1日開始實施的提高出口退稅率外,還涉及信用保險、融資、減負、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和支持企業“走出去”。四是先行指標PMI顯示,中國經濟已進入擴張區間。其中5月份的PMI出口指數50.10,為10個月來首次站到臨界值之上,但PMI進口指標在5月份又有所回落,表明進口近期仍存在反復的可能。除此之外,由于2008年四季度基數較低,從技術上看,較低的基數也有助于外貿年底復蘇。
招商證券分析師也認同今年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中國出口有望逐步好轉的觀點。該分析師在談到上調出口退稅率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時表示,上調出口退稅率在競爭市場上可以為中國的出口產品爭取一定的成本優勢,以最大限度從外需回暖中受益,因此有望加速中國出口回暖。不過,他提醒說,經過數次出口退稅率上調之后,一些行業產品上調空間已經不大,出口方面將主要還是關注外圍實體經濟的回暖以及匯率政策是否出現大的波動。
對于下半年進出口能否真正企穩,專家表示,依然存在不確定因素。從國際情況看,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道路依然風險重重,財政赤字猛增,住房市場疲軟,企業貸款需求迫切,就業市場低迷;從國內來看,有效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風險依然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