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外提出的問題,統計部門應該認真思考,好好總結經驗教訓,加強自己的工作。統計部門已經認識到這點并進行了改進,但是現在的工作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因而還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國外對于我們統計工作提出的問題和批評,絕大多數是善意的、實事求是的。雖然不排除極個別別有用心的人、有一定政治色彩背景的人的惡意攻擊,但總體來說,國外提出的質疑值得我們思考。
統計方法需加快轉變
問:我們的統計工作如何與國際接軌?
汪同三:比起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在與國際接軌方面已經大大改進了。原來我們用MPS體系,現在是SNA體系,比過去科學了。
但即使是SNA這樣一種統計體系,又分為不同的方法,比如GDP就有3種計算方法,一種是生產法,一種是支出法,還有一種是收入法。這3種方法得出的GDP肯定是存在差異的。統計部門的工作質量就是要使不同方法得出的GDP的差距能夠最小。
西方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支出法;而中國主要是生產法,但也有按投資和消費計算的GDP,這二者的差距顯然比西方的差距要大。
問:在統計方法上該怎樣改進?
汪同三:比如對于職工工資上漲的統計質疑,統計部門的解釋是他們統計的范圍狹小,沒有把所有典型職工包括進去,而只統計了國有企業職工,這就需要以后做一個全口徑的統計。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數據的延續性。比如,以前沒有全口徑的職工工資,這時就需要創造一個新的數據指標;而一般研究人員還是需要用歷史時間序列來做分析,這就要沿用舊的比較有局限性的口徑數據。所以,統計部門需要講清楚,讓大家知道是基于什么樣的基礎。比如我們講CPI,是要和去年相比的。
問:為什么要創造一個全口徑的職工工資數據?
汪同三:現在的數據主要是國有企業職工工資,但職工工資涉及到全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過去,國有經濟是大頭,統計部門只要統計國有企業職工工資基本就可以了;而現在發生變化了,國有企業的比重在變小,其他類型的企業比重在增加,如果還局限于統計國有企業職工工資就不能代表社會的整體水平了。這種舊方法大約從計劃經濟時就開始使用了,但統計方法的轉變落后于經濟結構的轉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路倩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