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7月14日電據中央編辦網站消息,7月10日至11日,公益機構改革與公共服務發展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發言中表示,事業單位績效工資主要體現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國家對績效工資進行總量調控,事業單位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享有分配自主權,使績效工資與工作人員表現、業績相聯系,合理拉開差距,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胡曉義介紹說,目前,全國共有事業單位120多萬個,工作人員3000多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約2000萬人,占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7.3%。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是健全五個機制:一是合同用人機制;二是公平競爭機制;三是績效評價機制;四是人員退出機制;五是監督管理機制。截止到2009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簽訂聘用合同人員的比例達到80%,聘用制度已經基本建立。公開招聘制度進一步落實,22個省區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占新進人員總數的80%以上。
胡曉義說,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2006年,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事業單位實行了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工作人員的收入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四部分構成,其中,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為基本工資。
績效工資主要體現工作業績和實際貢獻。國家對績效工資進行總量調控,事業單位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享有分配自主權,按照規范的程序和要求,采取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和分配辦法,使績效工資與工作人員表現、業績相聯系,合理拉開差距,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為確保績效工資分配的科學、合理和公正,國家對績效工資的分配提出原則要求。目前,績效工資已經在義務教育學校和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實施,下一步將積極穩妥地在其他事業單位實施。津貼補貼包括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和特殊崗位津貼補貼。艱苦邊遠地區津貼主要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對在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員給予適當補償。特殊崗位津貼補貼主要體現對事業單位苦、臟、累、險及其他特殊崗位工作人員的政策傾斜。
胡曉義還介紹了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相關情況。他說,改革開放以后,根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率先進行了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經過20多年不斷的改革和完善,企業職工實行了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保障勞動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安全網”和“減震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