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增長依然強勁,以投資為代表的擴張模式將延續傳統增長動力,2011年的經濟仍可維持在潛在增長水平之上。另一方面,強力的宏觀政策激勵后,資產泡沫與通貨膨脹陰影揮之不去,系統性風險逐步加大,但不至于失控,2011年通脹風險在貨幣繼續正常化條件下將有所回落。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結構的再均衡過程應該更集中在機制、體制和供給政策,探索一條可持續的增長之路。
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和物價預測
2010年中國經濟復蘇的上升大趨勢沒有改變,但增長動力有所減弱。單季來看,產出缺口逐步收斂,全年GDP增速呈現逐級下降的走勢,從一季度11.9%的峰值回落至三季度的9.6%,預計四季度將降至9%以下。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從歷史經驗看,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壓力較小,重工業增速可能面臨反彈。需要注意的是,雖然2011年已沒有4萬億財政刺激方案,但開局之年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通常要高于平常年份。伴隨2010年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年度結轉,以及2011年可能繼續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都會給地方政府很大的投資能力,加上區域平衡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戰略,中西部投資和部分新興產業投資將構成新一輪的投資擴張。因而在房地產投資保持平穩的前提下,整體投資繼續下降的空間不大。從經濟增速看,2011年經濟增長將呈現逐級上升趨勢,全年增長依然會保持在潛在增長率之上,預計可達9.7%。
從貿易盈余看,2011年將低于2010年,對經濟的帶動趨于下降,2011年中國經濟增長將主要依靠內需帶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貿易盈余出現負增長,外部需求的貢獻率一直下降,我們預測這一情景將在2011年延續,中國貿易從盈余到基本平衡,甚至逆差都是未來一種可能的趨勢,這與中國多年來靠外需帶動的經濟是非常不同的。
中國當前剩余勞動力供給的彈性很大,國家財政收支狀況良好,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雖然在高位,但發達國家經濟低迷仍會抑制價格的大幅飆升,因此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特征還不十分明顯,更顯現出的是需求拉動的特征。需求引致通脹的因素直接表現在產出缺口、貨幣數量、價格預期、輸入性沖擊等。
通過建立中國產出缺口、貨幣供應量(M2)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等對中國CPI影響的計量模型,我們發現:1、供求關系仍是決定通脹最主要的因素,復蘇后的中國經濟產出缺口已恢復正值,2011年將對物價形成支撐;2、貨幣供應量對物價的支撐也占有重要位置,其影響力雖弱于產出缺口,但因其波動較為劇烈,對物價更易形成沖擊;3、滯后四期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的影響系數較小,甚至可以忽略,這意味著大宗商品對國內物價的直接沖擊并不明顯,更多是沖擊了國內上游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而上游價格對下游的傳導并不順暢,致使國際商品的沖擊并未直接作用在CPI上。進一步運用該模型對2011年CPI進行預測可知:在保持M2增速逐步回落,且保證國際大宗商品不再有新增沖擊因素的情況下,2011年四個季度的CPI將逐步回落,預測增速分別為4.8%、4.6%、4.5%和4.2%。全年CPI或將達4.5%。
這里還要考慮CPI同比指數統計中的“翹尾因素”和“當年新增因素”影響。翹尾因素也稱滯后影響,即同比價格指數中,上年商品價格上漲對下一年價格指數的影響部分。我們大致取歷年CPI環比增速的均值,經過計算發現2011年的翹尾因素影響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平均影響大約在3%,如果考慮到正常狀態下年初會有接近2%的環比新增因素,那么上半年CPI將有可能沖破5%。而在下半年,隨著翹尾因素的影響減弱,新增因素將主導通脹走勢。在不考慮其他新增沖擊的前提下,我們假設2011年下半年物價按照季節性正常水平上漲。模擬的結果顯示,在10月份秋糧的豐收確認時間點之前,有效供給不足的風險依舊揮之不去,通脹警報至少要到2011年三季度才會解除,CPI在四季度會有稍微明顯的回落(至3.5%左右),這個結果也基本上支撐前述計量模型的結論。
綜上需求、國際價格和國內統計因素的計算,2011年總體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物價上漲4.5%,其中第一季度上漲超過5%,但按季度會逐步下降。如果控制貨幣增長能按計劃實施,則通脹在可控范圍內。具體預測數據見文后附表。從季度看,經濟增長會逐季回升,物價在第一季度達到高點后會逐步下降,既不會“滯”,也不會大“漲”。
中國經濟增長的兩種情景
但中國經濟增長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存在兩種可能的情景。
情景一:2011年“大干快上”。在此情景下,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地方“大拆大建”的規劃已經呈現出來,投資沖動非常高,地方投資競爭如無貨幣供應和信貸增長的強約束,加之利率水平維持在3%,則新增貸款8萬億元,M2繼續高速增長,增速可達19%,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將達28.2%,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22%。高的貨幣投放、負利率會導致高的投資增長率,經濟增長可達到11%,但物價水平會提高到7%。此后的2012年物價壓力更大,將可能突破兩位數。這一擴張情景顯然不是能被接受的。
情景二:2011年伴隨進一步“政策正常化”的增長。在此情景下,2011年新增貸款6萬億元,M2增長13%,利率基本達到4.5%,投資為19%;由于利率上升必然導致住房和汽車購買放緩,從而影響消費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16.5%。國際收支向平衡方向收斂,經濟增長在9%的水平,物價在4.1%,并會滯后影響2012年經濟增長降至8%左右,物價重新回到3%。但過于緊縮的政策并不適應中國快速發展的需求和體制特性。嚴厲的貨幣政策并不會導致非常大的經濟衰退,貨幣政策仍有很大操作空間。
2011年,中國依舊面臨著國際流動性和大宗商品價格的沖擊。發達國家的失業率高企、資產價格萎靡、信貸杠桿失靈等因素將繼續壓制復蘇的進程,加上通脹暫時看起來還很遙遠,因此發達國家的通脹目標制不會改變,繼續維持低利率和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已成事實,全球范圍內貨幣的供給必將非常充分。這導致新興市場國家資金比較充裕,熱錢將再次沖擊國際商品市場和新興市場國家,在刺激增長的同時,將加劇新興國家資產泡沫和通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