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都在尋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機陰霾的解決方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最近,著名趨勢學家杰里米?里夫金的新著《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石激起千層浪,而由此引發的“中國制造”崛起是否被終結,以及如何實現中國產業轉型的大討論也進入高潮。
一、重奪制造業優勢成為美國戰略軸心
金融危機后,美國逐漸加速的“再工業化”以及美國政府對“制造業回歸”的強力推動正在改寫著全球制造業格局。從2009年到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后推出了“購買美國貨”,《制造業促進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內保就業促進倡議”等多項政策來幫助美國制造業復興,并逐漸體現出了政策效果,2011年美國制造業新增23.7萬名就業崗位,制造業投資恢復明顯,根據制造商協會的預計,美國制造業將在今明兩年分別增長4%和3.5%,高于同期的美國GDP增長預期。
今年年初,奧巴馬曾發表第三次國情咨文,確定其2012大選競選主題,并提出由美國制造、本土能源、勞工技術訓練與美國價值等4大支柱,建構國家永續經營建設的藍圖,美國甚至要成立貿易執法部門調查中國等國貿易行為,誓言把“流失”的“美國制造”奪回來,這是奧巴馬政府欲重振美國經濟的重要“軸心”。美國戰略意圖很明顯,其主要是;
(1)回歸工業制成品,解決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
長期以來,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結構上。按初級產品和制成品劃分,中國對美出口和從美國進口商品中,制成品所占比重均比較大,但呈現出不同發展趨勢。制成品在中國對美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而在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中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制成品中,化學產品、機械和運輸設備、其他制成品的出口價值占比分別為3.73%、51、94%和44.33%。其中,紡織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12.38%;中國從美國進口的上述三大商品價值占比分別為24.07%、57.08%和18.85%。
因此,通過上述數據表明,在中美雙邊貿易的商品中,工業制成品占比較高。其中,機械和運輸設備、紡織產品在中國對美貿易出口的占比最高。如果需要減少對中國向美輸出商品的壓力,就需要對占比較高的商品類別做有針對性的重點應對。按照奧巴馬“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的構想,機械和運輸設備等工業制成品的的回流無疑是解決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的關鍵。
(2)大力度給予政策優惠促進制造業回流
為提高美國制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美國政府正在通過調整稅收政策來降低美國制造業的稅收負擔,并使暫時性減稅措施永久化。美國現行稅法規定,美國企業如果繼續把國外收入用于在當地投資,便可免繳相應所得稅。這是一種鼓勵海外投資的稅收政策,但顯然與當前的美國制造業重振戰略相左。早在2004年12月,美國眾議院稅務委員會就通過了《本土投資法》,規定美國公司抽回國內的海外收益只要在一年之內用于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削減債務、回購股票及培訓與雇傭國內員工,對其征收的所得稅率就將從35%下調至5.25%。
奧巴馬在2009年9月宣布實施“稅收新政”,取消“本國企業海外投資延遲納稅”的優惠政策,白宮估計新的稅收改革計劃在未來十年為政府增加稅收2100億美元。這套方案提議改革免征和緩征美國籍跨國公司國外收入的優惠政策,鼓勵本國企業多為國內增加就業。例如,目前在中國投資的海外企業所得稅率是25%,這與美國的企業所得稅率(35%左右) 相差約10個百分點。
此外,奧巴馬政府也開始重新審視和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國哥倫比亞自由貿易協定、美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這些措施的目的依然是推動制造業回歸,即取消把業務轉移到海外的美國公司所享稅務優惠,促使那些公司把業務回流美國,使其國內制造商能夠從政府為促進就業和出口所提供的補貼中獲益。
(3)鼓勵創新投資與強化技術保護并重,重奪制造業優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美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5%左右的水平上。雖然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財政捉襟見肘,經濟基本面難有大起色,但政府研發預算并未減少。2011年即達1480億美元;企業研發投入則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僅微軟一家,去年的研發投入即達95億美元,其中90%投向了極為關鍵的“云計算”領域。在全球IT企業研發投入30強中,美國有12家。2011年,美國的研發投入占全球份額的33%左右,是中國的兩倍半。
與此同時,隨著制造業開放程度的提高,美國越來越擔心尖端、高端產品制造向海外轉移。最近幾年美國國內對大型噴氣式飛機外購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了廣泛討論。美國業內人士擔心美國飛機制造技術擴散到外國公司,提升外國企業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企業的競爭優勢,將損害美國企業獨立創新能力。上述擔憂反映一個傾向,即美國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將進一步采取措施保持和強化其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