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首次發布《2006亞洲太平洋地區人類發展報告》,提出亞太地區“隱藏著‘無就業增長’的挑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畢儒博認為這種現象“尤其是中國”表現得嚴重。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盡管認為“這種說法不太準確”,但是承認中國的“經濟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
一些經濟學家在接受采訪時,認為中國出現這種狀況“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結構在變化”,即“經濟結構逐漸地脫離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資本密集型產業,相同資本帶來的勞動就業的增長自然就比過去減少了”。經濟結構升級確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絕非是中國出現“高增長與高失業并存”現象的惟一原因,分析出現“經濟高增長沒有帶來高就業”的成因時,不能離開當前中國的財富分配現狀。
少數人占有大多數財富是當前中國的財富分配現狀。在這樣一種財富分配狀況下,由于占有絕大多數的財富,即便是從事企業與商業的經營者,也只需將積攢的部分資金用于再生產,這無疑一定程度上妨礙就業機會的最大化。當前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很重要原因之一是那些壟斷行業從業者收入與福利過高,但他們獲得的收入與福利是不會用于投資的,所以無益于就業機會的增加。另外,占有大量財富者中有些人占有的是不正當收入,這些錢財是見不得陽光的,所以更不可能被用來投資,因而同樣不能起到增加就業機會的作用。
近些年來,我國還出現一種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的現象,也就是說,政府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升高,而居民所占比重則呈現不斷下降趨勢——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政府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17.5%上升到2003年的20.2%,而居民所占比重則由1998年的68.1%下降到2003年的64.8%。2004年、2005年兩年,政府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仍保持擴大之勢,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的現象并未改變。政府是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所以政府收入的不斷增加造成財政益愈豐盈,卻不能直接增加就業崗位。但是如果國民收入分配向居民與企業傾斜,創業人數的增多與企業擴大再生產,卻能一定程度增加就業機會。
原本就是大多數人沒有占有大多數的財富,加之各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導致人們預期支出增多,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卻沒有跟上,這就使得不少人想創業卻苦于缺乏資金,或者擁有一些資金卻不敢動用。就業附著于創業之上,創業的人少了,就業機會自然就貧乏。另外,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也導致人們不敢消費,沒有消費自然出現商品積壓與生產萎縮,企業也就不得不裁員或者倒閉,失業者自然也就要增多。
當前經濟高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固定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基礎上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固然會增加就業機會,但是由于這種投資不生產,所以增加的些許就業機會只會是短期的,于整個社會的就業率增長及提高人們生活水準意義不大。而生產性固定投資規模擴大看似會增加一些就業機會,但是如果缺乏強勁的消費需求,固定投資的不斷增加會造成產品過剩,所以所能增加的就業機會同樣只會是一次性的。比如當前商品房的大量建設導致鋼材、水泥等產品生產不斷增加,但是由于房屋價格畸高導致大多數人消費不起,造成商品房大量空置,以至于房產市場難以消化過多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生產企業只能停產或減產,這些企業原本吸納的就業人員也就要面臨失業。
只有建立在強勁消費基礎上的經濟高增長才是健康的,才能不斷創造就業機會,從而帶動人們收入的普遍增長,沒有強勁消費作支撐的經濟高增長不具有同樣的功效。而經濟高增長要能有強勁的消費作支撐,就不能不改變不合理的財富分配狀況,尤其是需要建立公平的財富分配機制。只有當大多數人占有大多數財富,社會消費需求才能得到釋放,就業機會才可能永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