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環三都澳經濟圈 開發“海上田園” 建設“海上寧德”
這里的山好霸氣,硬從東海“搶”下714平方公里的海域;這里的水好多情,偏從咆哮大洋投入大山的懷抱;山因水青,水因山秀,名氣不脛而走。一代文豪郭沫若賦詩而譽:“良港三都舉世無,港闊水深似天湖”,說的正是美麗的三都澳。
(中國發展門戶網 張曉翀攝)
三都澳位于福建寧德東南,祖國大陸海岸線最中間,臺灣海峽北口,10米以上等深水面有173平方公里,位居世界之首,口小腹大,不凍不淤,群島拱衛,半島環抱,風平浪靜,是世界聞名的天然良港,又是絕無僅有的大黃魚產卵回游場,這里水溫、流速、氣溫、鹽度、海底質地等條件得天獨厚,最適宜于大黃魚生長。但由于歷史等原因,三都澳這個“黃金天湖”卻一直沒有得到開發,不為“嬋娟美”,反屢“失佳期”,成了沿海地區的經濟“斷裂帶”。
(中國發展門戶網 張曉翀攝)
“豈能守著金海岸,甘當貧困漢?”沉默積聚變革,開放喚來春天。近年來,寧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經濟發展新戰略——以海洋水產業、港口海運業、濱海旅游業為突破口,構筑環三都澳經濟圈、海峽西岸繁榮帶,開發“海上田園”,建設“海上寧德”。
于是,來自平潭、長樂、福清本省等地以及港澳臺、加拿大等海外客商紛紛將目光轉向三都,投資海上養殖業、海上旅游業和城澳國家一類口岸建設,他們在三都澳安營扎寨,“寶海”上有了網箱,有了帶毛氈房的漁排,有了女人、孩子的嬉鬧聲,有了漁歌唱晚,有了各種卡拉OK,漸漸形成一片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海上村莊。
同時,以海上養殖業為代表的“藍色產業”在三都澳迅速發展,諾大的漁排上生活著3600多戶、8300多人,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海上養殖基地和浮動的“海上人家”。
漁排子弟上學難,難在無處入學
然而,三分之二的養殖戶均來自廣東、浙江等外省和福建平潭、長樂、福清等外縣市,他們興海致富有了錢,但因戶口等原因,孩子上學成了他們的一大心患,許多適齡學生只好呆在漁排面向大海背朝天,出現了“有錢上不了學”的現象!
這些“外籍戶”大都挈婦將雛,以漁排為家。于是,在一心創業的同時,煩惱油然而生了。
每年9月,因為學籍、戶口和辦學條件的限制,再加上海上養殖區遠離陸地,許多人只好把小孩留在老家上學,寄托給親戚照看;或讓小孩輟學,出沒在漁排間,安全隱患極大。這,成了眾多養殖戶的一塊心病。來自平潭縣大練鄉的郭原新,將兒子留在老家上學,托付親戚照看。去年2月,小孩在玩耍時頭部受傷,住院動手術,他連夜趕回老家照看。每回去一趟都要花費數百元,更浪費時間精力。
漁排子弟上學難,難在無處入學!
同時,很多遠離陸地的青山、白匏、雞公山等偏僻海島上的居民,因為靠討小海為生,沒有穩定可靠的經濟收入,孩子往往因為沒錢而失學、輟學!
“孩子咋辦?”人們憂心忡忡。
青山島上白稱塘村的陳孝洋家境困難,去年父親去世后,已一學期上不了學。上有爺爺奶奶,一家人要糊口都難,本應上初一的他還怎敢幻想念書?幸運的是,他和其他39名漁排、海島上的小朋友一樣美夢成真。是海上希望基金會圓了他們的讀書夢。
海上“110”成立全國首個“海上希望基金會”
看到海上流失生越來越多的情況,駐守邊關的海上“110”邊防官兵們坐不住了,他們深入漁排調查摸底,組織發起了“希望工程向大海”活動,走上漁排挨家挨戶宣傳、動員養殖戶、“小康戶”掀起了“少抽一包煙、獻一份愛心,多養一條魚、送一份關愛”的捐資助學熱潮,大家你50元我100元地捐,孟澳村老人會也從有限的收入中擠出了部分資金。
今年3月19日,海上“110”將這一活動引向深入,組織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海上希望基金會”,在農行設立了專門的帳號(675608010054396)。凡適齡失學和輟學的青少年兒童通過本人或家長申請、村委會證實、基金會調查核實研究通過后,基金會均給予資助全額學費、書本費或部分生活費,對在校表現突出、成績優異的學生發放適當獎學金,并設立捐助對象個人檔案,對學習情況、家庭經濟狀況等情況進行跟蹤調查。
漁排希望小學讓漁排子弟上學不再難
“海上希望基金會”成立后,沿岸各漁村、社會各界、廣大群眾也積極給予了大力支持。青澳村委會將所屬的一口池塘標封,用于擴建校舍;孟澳村民捐資2000多元建學校圍墻;城澳村委會騰出了辦公室辦托兒所,該村群眾還自發捐資2萬多元;門頭村三戶群眾主動讓出村中最平坦的一塊400多平方米的自留地;海上漁排黨支部19個黨員捐款1.95萬元,一些養殖大戶也慷慨解囊,捐資2萬多元。在各界的支持下,三都澳已擴建城澳、孟澳、青澳、七星、蝦尾等7所學校:它們共塑起了漁排上的一座希望小學!
有了這座希望小學,一些養殖戶紛紛把小孩接到身邊來念書;有了基金會的資助,貧家子弟也終于背起了書包,走進了課堂。
在海邊的仙竹小學,11歲的林希江面對記者的采訪,激動地落下了淚,她說:“我經常趴在教室的窗戶邊,我多想讀書啊!但家里沒有錢,現在,我終于上學了,我要好好學習,為了我愛的大海!”
“有了希望!”人們信心十足。(中國發展門戶網 張曉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