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了沼氣給他們生活帶來的便利,春節期間,在稷山縣荊平村孫效賢的家中,沼氣灶上藍瑩瑩的火苗忽忽上竄,不一會兒,一壺水就燒開了。孫效賢高興地說:“從此不必煙熏火燎地生火做飯了,既節省了開支,又保護了環境。”
藍瑩瑩的火焰燃旺了千家萬戶,小小沼氣池促進了農民增收節支,農村沼氣建設已成為我省的一項富民產業。到去年底,全省共發展沼氣15萬戶,年增收節支達1.8億元,戶均增收節支1200元至1500元。每年可處理畜禽糞便300多萬噸,生產沼氣5500萬立方米,節省標煤30萬噸,相當于一個中型煤礦的生產能力;年生產優質沼肥280萬噸,替代化肥30萬噸,滿足90—140萬畝農田生產需要;每年減少CO2排放75萬噸、SO2和煙塵排放1.5萬噸,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顯著。
在國家大力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的今天,作為新型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村沼氣建設,被國家列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六小工程”之一,成為各級政府的重點建設項目。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此項工作,張寶順同志批示:“應將發展沼氣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扶持內容。”于幼軍同志批示:“政府各相關部門在研究‘十一五’規劃時要統籌考慮,逐步大面積推廣。”
為做好這一富民產業,省里制定了農村沼氣建設項目管理細則、沼氣技工管理辦法、項目建設規范及標準、項目檢查辦法、項目驗收辦法、項目獎懲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同時,狠抓了技術培訓和技能鑒定,4037人取得了沼氣生產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為保證沼氣池建設質量,省農業廳環保站站長任濟星告訴記者,在沼氣建設過程中,要求施工隊伍必須通過資質審核,施工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從選址、建池、安裝、試水、試氣到投料發酵,把好每一個環節。沼氣池建成后,要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驗收,并有技術人員、技工和農民三方簽字,填寫用戶檔案,存入項目電子檔案,做到建一戶、成一戶、安全使用一戶。
隨著沼氣工程建設的規模化、普及化,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明顯,省里把去年定為沼氣建設的“管理和技術創新年”。為此,許多地方都成立了沼氣協會,抓好后續管理。長治市規定,在沼氣項目縣,村級建有沼氣協會、服務站,縣級成立了沼氣服務中心,采取“中心+協會+農戶”的模式,堅持“持證建池終身服務”的原則,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縣、急事打電話、服務送上門,受到了農民的歡迎。
2006年,國家將繼續加大對農村沼氣的投資力度,我省將新發展20萬戶,再為農民增收節支2.7億元。“十一五”期間,全省推廣“一池三改”、“一池五改”、“豬—沼—果”等農村沼氣建設模式106萬戶;新發展大中小沼氣工程600處,使全省沼氣用戶總量累計達到130萬戶,占全省總農戶的20%。(記者成允德 米厚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