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東城區,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重點學校的老師站在“普通”學校的講臺上授課,普通學校的學生坐在重點學校的實驗室做實驗。該區還有一個網絡信息平臺,具有優質資源的學校,把自己的資源上網公布,有相關需求的學校可以上網預訂。這種“學區化管理”模式有效促進了學區內教育資源的優質均衡發展。
近年來,北京市把推進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作為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提出教育改革與發展要突出三個傾斜:向郊區農村傾斜,向義務教育傾斜,向基礎薄弱區縣、學校和困難群體傾斜,辦好群眾身邊的每所學校,構筑相對公平均衡的教育結構。
實現優質資源的均衡發展,首先要改造薄弱校的辦學條件。北京市先后啟動了城近郊區基礎薄弱學校建設工程、遠郊區縣普通中學規范化學校建設工程及邊遠山區中小學校建設工程、中小學布局調整工程。2004年,北京市改造了城區60所初中校,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超過8億元,10個遠郊區縣共撤并規模小的中小學142所,初步完成了2001年市教委提出的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目標。
提高教師水平尤其是農村地區和基礎薄弱學校的教師水平,是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環節。北京市通過鼓勵教師參加研究生課程班的學習等措施,提高教師隊伍的基本素質。實施“綠色耕耘———京郊骨干教師培訓與發展行動計劃”,對遠郊區縣2000名農村中小學骨干教師進行培訓。在教師晉級、職稱評定、評選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等方面向農村地區傾斜,2004年評選市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城鄉的比例實現了基本均衡。采取城鎮教師離崗全職支教和在崗兼職支教兩種主要形式,為農村地區輸送優質教師資源。
北京市先后搭建電子信息管理平臺、教育教學資源平臺和遠程教育共享平臺,讓優質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建立區域間、校際間教育對口交流制度,提高郊區學校的教育質量。目前,經市教委組織的“手拉手”學校就有104所,區縣間、學校間自發建立幫扶關系的學校數量更多。(記者閻曉明)
人民日報 2005年1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