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共有128.2萬人報名,與去年相比增加7000人,增幅為0.55%。
而此前,研究生報考人數一直維持較高的增幅,由2001年的42萬,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127.5萬,5年時間上漲85.5萬,平均每年增加17萬多,考研人數的增長率幾乎一直維持在20%以上。
鮮明的數據對比下,各種論斷粉墨登場。“研究生貶值論”、“理性回歸論”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然而,無論是研究生貶值,還是考研理性回歸,經歷5年持續的高增長,研究生教育迎來了一個新拐點。在這個拐點上,無論是入學門檻還是讀研成本,都開始提升。
研究生:考還是不考
正在找工作的小楊最近很煩,“花了三年時間讀研,不僅沒有換來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相反,連原本放棄的工作都找不上了。”她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考研之前的小楊已經在河北某縣城高中做了幾年語文教師,為了能在城市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小楊選擇了考研。
“當時覺得研究生肯定比本科生強,哪想到今天就業這么難。要是當時不辭職,現在也該是教學骨干了,何必到處亂撞。”
說這話時的小楊已經在好幾家媒體輾轉實習了大半年,不過,沒有任何一家給出錄用信號。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想我不會考研了,”小楊黯然地說。而對于未來的發展,小楊的打算是先在北京闖闖,只要能找到一份月薪2000多元的工作就好,以后邊干邊尋找機會。
和小楊相比,剛讀研一的小周似乎更清楚自己的讀研目的。
“我想有一個北京戶口,有一個相對比較好又穩定的收入,”新聞專業畢業的小周也曾在畢業后找過工作,但是戶口、工資、穩定這三者總是很難做到平衡,因此選擇了考研。雖然知道研究生就業形式不一定就比本科生好,但是小周還是有自己的理由。
“基本上好的國家機關都要求研究生學歷,這是一塊敲門磚,而且讀研可以認識導師,參與一些項目,有很多機會。”
和小楊、小周相同,中央民族大學英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小丁也把考研作為自己的目標。不過不同的是,小丁并不指望考研會給她帶來更好的收入和就業機會。
小丁剛剛畢業半年,之前在一家港資企業工作,月薪5000多元。最近,她為了考研辭了職。對于這一決定,小丁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難以接受。在她們看來,既然都找到了好工作,何必還考研?就算研究生讀出來,也不一定能再找到好工作。
“我想了很久,最終還是決定考研,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小丁說,“我不喜歡和商業有關的東西,我想考研,我想去做老師。”
“和前幾年不一樣的是,近年來,考研心態已日趨理性。”上海社科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王振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在早幾年研究生就業形勢很好的情況下,很多人考研是為了有一份更好的工作;之后,因為本科生大擴招,就業壓力日益加大,因此,很多人選擇考研以逃避當下就業壓力;而如今,相當一部分人的考研則是為了和自己的職業規劃相匹配,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而近年來的就業市場表明,研究生不僅不再像前些年那樣吃香,相反,和本科生一樣面臨就業壓力,甚至出現了研究生就業率不如本科生的情況。
“前些年,社會對研究生的需求比較大,很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都在招研究生,這也刺激了研究生報名的增長。但是幾年下來,這些崗位的需求相對滿足了,新增需求遠遠低于研究生的供給。”王振說。
他表示,目前,學歷對應聘進入一些政府機關、科研單位還是比較重要的因素,而且在薪酬待遇上也會有所體現。但是對于民營企業、外資企業而言,更看重的是個人能力及綜合素質。
王振表示,社會提供了這么多研究生,然而卻沒能提供這么多合適的研究生崗位,大部分崗位只要本科生、專科生甚至更低學歷的人就可以做。因而,在某些崗位的競爭上,研究生并無優勢。考研還是應該綜合各種因素理性對待。
另外,“畢業生就業、擇業的困難,在心理上提前篩選了“盲從型”考研者。”天津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田永偉老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對于有職業生涯規劃的學生而言,他們會設計自我人生道路,今天不考,不等于明天不考。
高校:研究生“批量生產”已結束
和研究生報名一樣,經歷了這幾年的大擴招后,研究生招生也開始了大降溫。
“現在,很多高校已經開始自律,”2月6日,天津大學研究生綜合辦的任老師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據其介紹,為了保證研究生質量,天津大學近四年來都沒有再擴大招生數額。
記者也從中科院研究生招生處獲悉,今年中科院的研究生招生總額較去年也僅增長2%左右。
除了這兩所高校外,據有關專家介紹,諸如北大、清華之類的著名院校在招生總額上的控制也越來越嚴格。
前幾年,國家教育政策允許高校根據需要適當擴大自己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增幅控制在30%之內即可。因而,很多學校開始了研究生大擴招,和本科生一樣,研究生教育也開始了“批量生產”。
然而由于很多院校不顧實際情況的“大口吞”,部分學校的研究生教育很快由以前的“吃不飽”狀態變成“消化不了”的狀態。由于師資及實驗室的配置不足,很多研究生在讀研期間很難得到較好的學術提升。更有甚者,有些學生一學期都見不到導師的面。
隨后,“批量生產”下的研究生,也開始在就業市場上品嘗這一教育模式帶來的苦果。
由于研究生供給數量的增多及學位整體含金量的減少,研究生就業越來越難。越來越多的學校也開始意識到“做大”不等于“做強”。為了維持自己的教育水準,部分學校、尤其是重點院校一直嚴格控制自己的招生名額。
“高等教育長期迅猛發展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天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田永偉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師資及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直這樣高增長下去。
而在諸多問題面前,高校和相關主管部門也開始了反思。按照教育部的規劃,“
十一五”期間,研究生培養將嚴格控制在5%的增長幅度,特殊情況也不會超過10%。
“較之前幾年,現在招生額增加幅度小了,報名增幅自然也會相應減少,不然,就要面對更大的競爭壓力。而這也無形中提高了入學門檻。”天津大學的任老師對記者說。
讀研成本:越來越高
據了解,在前幾年的高校研究生大擴招背景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不僅放寬了專科生考研的條件,還放寬了考研能力要求,而對體檢的放寬及自主招生的相關規定也無疑刺激了擴招規模的增長。
然而,2007年的研究生招生,不僅不再有激勵政策,相反,還多了一只“攔路虎”。
根據研究生收費改革的相關規定,2007年,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17所高等學府都取消了公費研究生制度,而兩到三年的研究生學費也要在開學的時候全部一次性交齊。
盡管部分高校有替代辦法,如北京大學就采取了獎勵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但是,一次性拿出這筆錢(一般都在萬元以上)對于很多考研者來說依然困難。
“要看到考研的人中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太高的學費負擔他們往往承受不起,只能選擇放棄。”上海市社科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王振說。
學費因素在內的諸多門檻,對限制考研“瘋漲”確實起到了作用。根據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研招辦的統計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報考北京地區高校碩士研究生的人數今年減少了5777名,減幅為2.5%。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是否考研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入學門檻、讀研成本及就業前景。”有關專家表示,通常而言,如果考研的入學門檻及讀研成本增加,但如果有一個好的就業前景,那么考研報名還可能穩定,甚至增長。“但現在,讀研難度增加,又找不到好工作,那么考研的人數當然就要下降。”
觀點
研究生就業 有何優勢
主持人:《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葉靜
嘉賓:
高隨祥 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辦主任
王振 上海市社科院人力資源中心主任
田永偉 天津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
《中國經濟周刊》:和前幾年考研報名增幅相比,今年的增幅只有0.55%,明顯偏低,出現這一狀況正常嗎?主要原因是什么?
高隨祥:和過去幾年的研究生報名增幅相比,雖然今年的增幅明顯下降,但是全國報名的絕對數還是在增加。報考中科院的考生人數增幅在2%左右。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報名情況也各有不同。增幅趨緩,顯示了研究生考試的一種理性回歸。
從個人角度來說,這說明很多人不再一哄而上都考研,而是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從就業市場來看,近年來用人單位日趨理性,不再唯學歷是圖,所以學生在選擇考研時也會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此外,從招生角度來看,前幾年研究生招生總額一直在擴張,現在研究生招生數額已經相對穩定。
王振:出現這種情況沒什么不正常,研究生招生經過那么多年連續高增長,也應該回落了。而且以前有些增長并不合理,高校盲目擴招增加研究生數量,卻不管相關的配套能否跟上,結果導致了很多研究生出來找不到合適的崗位。
田永偉:很正常,很多高校研究生招生已經不再擴招,而是更關注質量。之前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研究生數量相對控制。之后放開,很多高校由吃不飽的狀態轉為高增長。現在,已經基本上飽和,考慮到師資水平、實驗室水平,很多學校已經加強自律,把工作重點放到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上。招生數額相對平穩,相對的報考人數上也會有相應的體現。
《中國經濟周刊》:考研“降溫”是否與研究生教育水平、就業現狀有必然聯系?
高隨祥:學校既然設置一個專業,就證明這個專業有需求的空間,關鍵是學生是否真正學到了內容。比如有的同學主修化學的卻跑去研究計算機,結果一樣沒學好。不是不鼓勵多掌握一些技能,但“術有專攻”,研究生首先應該把自己的主業學好,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還是很多的。
還有很多人,在考研前,沒有考慮畢業后的就業市場,都擠向熱門專業,結果畢業后,這個專業崗位人員的需求已相對飽和。
王振:研究生教育側重于培養研究型學生,很多研究機構也都需要這樣的學生。但是也應該看到現在有些學校專業設置不合理,部分專業本質上已經老化,沒有考慮到社會的真正需求,學到的東西沒有用。
田永偉:目前,研究生教育確實存在發展的空間。比如不能有個和尚就蓋廟,帶有計劃時代色彩的一些專業應該做些調整。此外,在學科設置上應該考慮到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并與之配套。專業設置上也需要一定的前瞻性。
不過,研究生就業不景氣應考慮多種因素,不應把因個人原因導致的就業難擴大為整個研究生就業難。更不要把個別研究生收入不如本科生,當成普遍現象。據調查,我校的研究生畢業生的工作收入高于本科畢業生。
其實,研究生就業難最主要是女生就業難。女生讀完研究生課程,通常都到了適婚及生育年齡,單位考慮到用人成本,通常很少選擇。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在就業上,研究生有怎樣的優劣勢?
高隨祥:整體而言,研究生找到工作的機會還是多于本科生的。從長遠來看,如果認真接受了研究生教育,并且具備了與之匹配的能力的話,還是比本科生有很多優勢。但如果研究生期間既沒學好知識,又沒提升自己的能力的話,那么在就業上并不比有能力、有經驗的本科生有優勢。
王振: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校其所面對的競爭情況都有可能不一樣。此外,對工作單位的選擇上也各有優劣勢。
田永偉:研究生的成熟度好于本科生,但本科生在擇業時有成本優勢。通常而言,研究生的薪金高于本科生,研究生選擇高質量就業能力強于本科畢業生。
《中國經濟周刊》:您覺得明年的研究生報考還會繼續“降溫”嗎?
高隨祥:我想肯定不會出現前幾年那樣的高增幅,不過也不大可能出現大幅下滑的局面,應該會維持在相對平穩的狀態,或者有小幅的增長。
王振:我覺得考研人數應該還會緩慢下降,除非國家出臺特殊政策,比如完全免費等。而研究生的就業形勢也不很樂觀。
田永偉:招生數額相對平穩,相應的報考人數也會逐漸平穩,考研將不會繼續“升溫”。★《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葉靜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