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校與品牌校“手拉手”
記者:這種與名校互動的方式一方面滿足了一些名校師資飽和、亟待擴張的需求,另一方面確實也是一個均衡教育資源的很好的舉措。除了北部新區,海淀其他地區的學校間有沒有這種形式的聯合?
喬鍵:其實,海淀區近幾年一直在摸索這樣一種優質教育資源擴大的模式,我們稱之為“手拉手”。比如,在海淀學區啟動的“攜手互助工程”,好書共讀、好課共賞、好資源共享、好伙伴共助、好鄰居共攜。中關村一小、三小分別和知春里小學、雙榆樹一小開展干部教師互派交流(一年)、校際會課、主題研討、專家研討等活動。去年,我們讓人大附中承辦了地處城鄉結合部的人大附中西山學校;今年前不久,我們還將位于西四環附近的四季青中心小學更名為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旨在發揮首師大教師教育資源,通過項目管理等方式,將附小建設成教師教育、教育科研、課程改革三個基地。
記者:今年的“手拉手”活動還會有什么大動作?
喬鍵:今年,我們除了在北部新區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推行委托管理的模式外,還將委托人大附中全面管理藍靛廠中學;將位于阜石路上的一座純初中校并入首師大附中,作為其北校區,以滿足周邊新建社區居民的教育需求。
記者:通過這些措施,可以預見,未來北部新區和四季青地區將成為海淀優質教育資源新的聚集區。
喬鍵:這確實也是我們的目標之一。其實通過一系列舉措,這些年我們的一些新建校成長得也不錯,其中一批學校在較短的時間內就已經步入了品牌校的行列,如位于大鐘寺附近的中關村四小,建校時間不長、基礎不厚、規模不大,但其小班化教學特色明顯,我們前不久剛在該校組織了現場會,推廣他們的辦學理念。
記者:為了均衡教育資源,目前一些區縣提出了讓優質校的校長和教師流動起來的舉措,海淀在這方面有什么打算嗎?
喬鍵:在這方面我們一直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因為海淀的地域范圍太大,學校分布廣泛,不如城區的一些地方集中,真正讓教師流動起來,會在交通、居住等方面帶來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更多采用的是教師全職、兼職支教等方式,使教師“柔性流動”起來。當然,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方面,我們還會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探索一些新舉措。
建名校長“黃埔軍校”
記者:據我了解,海淀區有一批名校的校長都處在即將退休的年齡,名校長集中退休會不會造成“青黃不接”的局面?
喬鍵:你說的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去年八一中學的校長就已經退休了,幾年之內面臨校長退休的學校確實還有不少。我們去年年初的一份統計顯示,目前海淀區中學正職書記和校長70人,其中40歲以下的僅占8.5%;副校級干部149人,40歲以下的占25.5%。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培養更多的名校長、好帶頭人,去年海淀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教育黨校,同時在中小學中建立了以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為首的6個海淀區優秀校長培養基地。6個優秀校長培訓基地全部設在人大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中關村一小、中關村四小和北大附小這樣的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學校,區內其他學校的校長及后備人才進入基地后,可以跟著名校長一起干,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我們形象地將這種模式稱為“影子培訓”。
瞻顧四方,唯望馬首。校長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領航員,他們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影響著一個學校乃至一個地區教育的發展方向。在與名校長的學習和歷練中,后備人才成長的周期將大大縮短。
不擔心好老師被“挖墻腳”
記者:目前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區開始加大投資,新建學校,并在全國范圍內引進優質師資,海淀區會不會也有一些好學校、好教師被“挖墻腳”?
喬鍵:硬件只是辦好教育的一個方面,一所名校我想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軟件,是優質的師資和長久以來形成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樣,對于優秀的老師來說,物質條件只是吸引他的一個方面,我想很多好的老師更喜歡在一個高端的平臺上展示自己,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記者:很多人認為教育提升了海淀的房價,正是因為有那么多名校,才會有源源不斷的人從外區甚至外地趕到海淀,傾巨資購房也在所不惜,您怎么看這種現象?
喬鍵:據統計,海淀區共有22萬余名中小學生,近三分之一不是本區生源;但是對于外地來的學生,我們都責無旁貸、一視同仁。即使是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弟,我們也盡可能讓他們進公辦學校,接受優質規范的義務教育。事實上,目前海淀區除兩所經過批準的打工子弟學校外,其他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基本上都能進入到公辦學校就讀。
本報記者 丁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