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復旦大學校長痛批教育功利化:教師浮躁 走穴成風

2010年09月20日09:06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大學自主招生 教育過度 復旦附中 復旦大學 大學文化 大學專業 教育督導 課程改革 中學教學 上海市教委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朱慧卿繪

“成功秘訣說”、“教師走穴風”……復旦大學校長痛批教育功利化

教育≠成功學

【核心觀點】

□“現在許多學生對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頗”

□“不惜投機、只求成功的學生,將來從事學術研究,或者當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讓人放心”

□“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么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不僅要教給學生各種活動能力,更要豐富他的思想”

“成功秘訣說”、“教師走穴風”……在17日舉辦的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等專家批判了社會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態,認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德性培養和責任感的培育。

【學生】急功近利

“總希望找秘訣、走捷徑”

“我深刻地感受到現在許多學生對成功的理解非常偏頗。”楊玉良舉了個例子:今年6月底,復旦大學邀請加拿大總督米夏埃爾·讓女士來校作演講。在互動環節,好幾位學生一再追問:從海地移民到加拿大,當了總督,你是怎么成功的?

“這樣的問題,粗聽沒什么,仔細想想,就暴露出不少學生急功近利的心態,總希望找秘訣、走捷徑。”楊玉良說。

還有一種現象讓楊玉良印象深刻:學校邀請大學者作報告,總有些學生在報告結束后一擁而上,把事先準備好的推薦信拿出來,直截了當地說:“請您簽個名,我要去美國。”楊玉良認為:“像這樣不惜投機、只求成功的學生,將來從事學術研究,或者當官、做事,恐怕都不能讓人放心。”

“我們培養的學生,要有對個人、對整個國家、對人類的責任感。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么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楊玉良對此有著強烈的危機感。

【教師】心態浮躁

“四處吃請,夸夸其談”

楊玉良認為,當前學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功利化心態,與當前教育過度注重知識傳授,輕忽人的根本德性培養,部分教師心態功利、浮躁,缺少“身正為范”的自覺自律有關。

有些教師除了與個人科研有關的文獻外,少有時間讀書,布置給學生的學習資料,自己并未查證、讀透,以致學生抄襲也無從發現。有些教師不僅做不到學問起點高于學生,連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也不具備。如此師道,必然危害學生的成長。

對于大學教授的“走穴之風”,楊玉良有過親身經歷。當年他還是副校長的時候,曾經參加過一個論壇,從主持人處知道一位大學教授40分鐘“出場費”高達20萬元,這位教授再將當地吃請、參觀過程中獲得的某些案例移用到另一場演講中,外行聽來效果不錯,內行聽來只是夸夸其談。這種情況在經濟學家中并不罕見。“這種風氣對學生的危害很大。對于教師來說,‘身正為范’比‘學高為師’更重要。”楊玉良說。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也將“誠信品質”列為當代學生培養中最重要的基本素養之一。除了整個社會誠信缺失的環境影響之外,教育者自身的某些弄虛作假行為也時常帶給學生不良示范。比如學校為了應付教育督導、檢查而準備多套方案;家長為了讓學生“安心學習”而寫事實虛假的請假條;社會為學生“過關”而出具含有“水分”的社會實踐證明,等等。

“誠信教育不在于講了多少大道理,更加重要的是教育者用什么樣的行為,影響受教育者。以虛偽行為教導誠信,結出的只能是虛偽的果實。”徐淀芳舉了自己聽的一堂課為例。那堂課上,老師請學生連續幾個月觀察記錄家中的用水量。一個農民工子女誠實地回答說,家里幾個月用水量都一樣,水表不轉,結果引來教師的指責和同學的哄笑。“教師只關注學科知識應用,卻未盡到育人職責。這個孩子很可能以后再也不講真話了。”徐淀芳說。

【教育】豐富思想

教育是“超越知識的教養”

除了外部功利性動機過強,缺乏內在的學習興趣與激情,在徐淀芳看來,也是阻礙中國學生成才的一大病癥。國外專家曾進行一項調查,發現中國的中學生選擇大學專業時,絕大部分都是聽從父母意見或者教師建議,很少基于個人興趣。而國外學生正好相反。他們認為,中國學生在今后的國際競爭中將缺乏持久的競爭力和創新動力。

“每周一早上7時,我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們。十五六歲的年紀,他們卻時常一臉沉重,沒精打采的。想想等待著他們的一周五天生活,每天在教室里從早坐到晚,面對的就是一道道題目、一份份試卷;從高一到高三,所有人生活單調劃一,只為了考大學。想想都沉重,怎么能興奮開心?”擔任校長才一年的鄭方賢,這樣講述在復旦附中推行課程改革的初衷。

從今年9月起,復旦附中高一年級的學生只需要每天上午學習規定的語數外物化史地等課程,下午至晚上的時間,被更多留給了體育、藝術類課程、自主學習和拓展活動。每周一、三下午,來自復旦大學的教授為學生開設數理邏輯、《圣經》選讀等選修課。學校在國內率先將每班人數從原來的45人減少到35人,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得到更多關注”。學校要求學生全部住宿,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多上課,而是希望能讓教育延伸到他們的整個生活。

復旦附中還要求,凡進校3年以上、40歲以下的教師,必須在相鄰的復旦大學選修一門課程,目的主要不在于學到專業知識,而是為了讓中學老師感受大學文化,逐漸擺脫多數人出身于應試教育體系的“先天不足”,以便給中學教學帶來啟發。

“不論是大學自主招生,還是哪個公司、行業招聘人才,往往錄用的其實是那些綜合素質良好的人,而不是只具有某方面特長的人。超越知識的教養,才是教育的根本。”鄭方賢認為。

“多些對人的關注,立足人的終身發展,更多從學生的需要而不是教育者的需要出發設計課程,鼓勵社會實踐。”這是楊玉良、徐淀芳等專家共同認可的培養創新人才之道。  

“在整個教育里頭,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各種活動能力,更要豐富他的思想。”楊玉良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 (記者姜泓冰)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