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學生家長準備材料。今年3月23日,一批外地來京家長到北京市教委“上書”,呼吁放開學生異地高考。(資料圖片) 記者王海欣攝
隨遷子女有望實現異地高考
須滿足條件且在該城市連讀中小學市教委建議盡快出方案
本報訊(記者周逸梅)“雖然各個省份情況不同,但原則上,我們將堅持‘有條件的準入、無條件的高考’這樣的方向。”昨天,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表示,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已經在城市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習,那么他們就有權利在所在城市參加高考。
在今年兩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提出要解決異地高考,異地高考成為最被關注的教育熱點。昨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實施一年來貫徹落實有關情況。根據教育部發布會上宣布的內容,目前全國約有1167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比上年增長12.7%。
在發布會后,袁振國針對異地高考表示,目前各省份情況不同,隨遷子女特別是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所面臨的情況也不盡相同。“一些省份或城市已經放開,也有的省份是有條件的允許隨遷子女特別是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入學。”而北京、上海和廣東三個人口流入地是實現這一方向最困難的地區。
袁振國介紹,教育部等部門對于異地高考的解決辦法,將形成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目前正在調研和研究,然后是鼓勵地方根據各自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政策。
據專家介紹,“異地高考”是指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在考試和錄取方面和當地學生享受同城待遇。
各地的教育資源還有差異,一旦放開“異地高考”會否造成“高考移民”等投機性的行為?袁振國強調,所謂的“有條件準入”是說,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入學,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比如父母在這個城市持續幾年的工作、納稅等。而一旦符合條件并已經在城市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習,那么這些隨遷子女就有權利在所在城市參加高考。
但是由于該問題涉及面廣,需要調研,聽取的內容多,各地的差異性大,袁振國表示,雖然今后一定要解決該問題,但是目前并沒有時間表。
-北京舉措
在京高考要考慮人口調控
《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首次提出,對符合條件的來京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將滿足他們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這一政策,給今后實現異地高考奠定了基礎。
據統計,本市流動兒童已達到42萬,其中有67%在公辦校借讀。今年公辦校接收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比例達到70%以上,到2012年實現基本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京接受義務教育。目前北京戶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動人口的子女卻不斷增加。今年開學,本市進入小學的孩子中,外來人口數量已經超過43%。
北京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韓嘉玲表示,把高中教育也納入到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體系中,使他們在京接受高中教育時有望免除借讀費、學校招生門檻等種種限制,得到與北京學生一樣的待遇,這一做法也顯示出政府一種務實的姿態。但她同時也表示,“流動人口子女在京就讀最大的障礙是高考”。在她調查的在京打工的農民工家庭中,幾乎都是因為這些問題,最后不得不將孩子送回原籍讀高中,或者直接輟學進入社會。
北京市教委曾就異地高考表示,人口不斷膨脹已經成為北京建設現代化城市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北京市正在研究關于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措施,在京務工人員子女在京參加中高考的問題也必須納入北京市人口有效調控的政策框架中考慮。市教委建議由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在首都人口規模有效控制總體政策框架下,盡快研究京外戶籍人員子女在京參加高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他山之石
10類考生受益上海新政
上海已經在“異地高考”問題上探索多年。今年,有10類非上海戶籍考生可以在上海市參加全國高考,而一年前只有8類人可以參加,5年前這個數字則是6類。這10類非滬籍考生主要包括了持引進類人才居住證父母的子女、支內支邊知青的子女、在上海就讀中職的學生、外國僑民等。其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子女和市教委批準的其他特殊情況考生兩類,是今年新加入的。
-個例
在北京難高考“被出國留學”
李女士全家來京已10年,兒子從小學二年級在京借讀,今年剛從人大附中畢業。因沒有北京戶口,他無法參加北京的高考,只能通過申請出國留學,繼續求學之路。
“其實我們早已預料到這個結局。”四年前,李女士通過申請“綠卡”(北京居住證)為兒子爭取到了在北京考高中的機會,“從此,我和老公就意識到要盡快幫孩子選國外的學校,以備無法在京高考”。李女士無奈地稱自己的兒子是“被出國”。
她算了一筆賬,大學四年,兒子出國需要比在國內大學學習多掏100萬元。為此,夫妻倆拼命工作,攢錢。“我每天6點出門趕公交車,幾乎從不打車,也很少添新衣服,甚至計劃過把北京的房子賣了為兒子籌學費。”
而大部分和李女士類似的家庭,因無力支持孩子留學,選擇在高中階段就把孩子送回老家,雖然老家對于從小在北京讀書的孩子來說是陌生的環境。
還有一些家庭把眼光放在了北京周邊。潘前貴20歲就來到北京在建筑工地打工,兩個兒子都在北京出生。在孩子在京讀書的問題上,潘前貴一直比較悲觀。“高考回原籍考的政策恐怕一時難改變。”也因如此,潘前貴于2008年在燕郊買了房,指望買房落戶的政策,把一家人的戶口轉到河北。早在一年前,他就把初中畢業的大兒子送到了河北三河一中,小兒子畢業也同樣去那所學校。潘前貴說,在那所學校還有不少這樣的在北京打工家庭子女。
離兩個孩子參加高考的日子不遠了,不過潘前貴認為他們享受不到異地高考能帶來的好處,但是對于未來,他變得樂觀,他希望取消戶籍限制,無論在哪都能參加高考。
-政策解讀
異地高考難在戶籍和高校招生
據媒體報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表示,教育部認為農民工進城是個趨勢,也是城市建設所需要的,如果這個城市覺得父母可以在城里工作,就業證、暫住證齊全,“那么我們認為,城市就要負責他的孩子上學問題”。農民工在一個城市就業時,同時要想到他的子女就學問題。“如果父母不在這個城市就業,而孩子在這個城市就學,那是不合理的,否則全國就有點亂了。”袁貴仁說,城市需要的人才,也不只是高端人才,而是包括技工等在內的一般人員。如果城市需要這樣的人,就要負責其子女就學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異地高考”破解的難點,涉及到戶籍制度和高校招生權這兩個需要全國通盤解決的問題。
他認為探索“異地高考”與破解“高考移民”,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需要國家統一布局,很難靠一個地方進行試點。雖然目前各地的教學課本和考卷不同,但關鍵在于只有戶籍制度和學籍綁定才能報名參加高考的制度。
熊丙奇說:“異地高考改革還應該與高考改革結合起來,現行的高校自主招生,還與統一高考聯系在一起,而統一高考要求‘戶籍+學籍’相結合的報名制度。這就要求政府部門真正賦予高校自主招生權,打破集中錄取。”
-相關發布
今秋擬資助貧困兒童入園
關于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是從去年延續到今年的一個教育熱點。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介紹,目前,國家正在研究制定加大財政投入、支持學前教育發展的具體政策,擬由中央財政安排一定規模的資金,重點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發展學前教育。
他透露,正在研究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擬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對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予以資助。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袁振國透露,根據他們的跟蹤調查,學前教育的入學率在2010年還只有51%左右,經過一年,目前已經超過了60%,成效是比較明顯的。
高教改革啟動學院改革試點
杜玉波介紹,目前啟動試點學院改革,探索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核心、以學院為基本單位的綜合性改革。這些試點學院,將成為高教改革中的特區,在這里,實行教授治學、教師聘任、自主招生等制度。“當前,破解高等教育發展深層次矛盾,關鍵在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學院就是一項以創新人才培養體制為核心、以學院為基本實施單位的綜合性改革,實際上就是在高校內部選擇一些學院,設立‘教育教學改革特別試驗區’。”
其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創新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機制,擴大學院在教學、科研、管理方面的自主權,實行教授治學;二是改革教師聘任、考核和評價制度,實行聘任制,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教書育人;三是改革人才招錄與選拔機制,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四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前,試點學院項目已被列入今年國家教改辦重點推進的20個重大項目之一,已從高校和咨詢委員會專家推薦的55所高校中初步遴選出26所高校。“下一步,我們將組織這些高校科學論證,完善方案,正式確定試點單位,全面推進試點學院改革。”
因為南科大的改革,引起社會對于高教改革的廣泛關注。杜玉波強調,對于高等學校開展改革試點,要按照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既要鼓勵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又要遵循教育規律、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搞好統籌規劃、精心設計,確保教育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