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制圖:蔡華偉
2011年,浙江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生僅3人,中國美術學院報考人數約10萬人
大學專業,這邊紅火那廂冷
【核心閱讀】
冷:區區3人,是浙江大學哲學系今年本科畢業生的總量;
熱:2010年,超過6萬人報考中國美術學院,錄取率不到3%;今年該校開放網上報名,報考人數約10萬,再攀高峰。
招生的天氣,有道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這邊,藝術專業枝繁葉茂,日暖晴煙,好一派繁華盛景。那廂,哲學專業寒風瑟瑟,秋雨瀟瀟,更添幾絲寒意。
大學專業的冷熱溫差,在選擇日益自由的今天,加速擴大。冷門專業會一直冷下去,還是反冷為熱;熱門專業能否不減熱度,還是虛熱難除?冷與熱的背后,折射出什么樣的社會心態?冷與熱的反差,又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出怎樣的警示?
【冷】
“雖然只有3個人,卻是哲學系的勝利!”浙江大學哲學系系主任董萍教授如是說。
今年,浙江大學5000多名本科畢業生中,出自哲學系的只有3人,僅為往年的1/10。一時間,哲學專業如秋風中的枯枝,寒意逼人。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議論紛紛。嘆息者有之:哲學沒有實際用場,已經不吃香了;質問者有之:是不是我們發展得太快,把哲學弄丟了;建議者有之:必須改變哲學身上的“弱勢學科”烙印……
哲學,真的深陷困境了嗎?
自主選專業,“哲學三巨頭”留守
“他們都是志愿研究哲學的學生,沒有任何‘被哲學’成分。”董萍介紹說,之前,浙大哲學系每年本科畢業生保持在30人左右,但大部分是因“服從分配”而被調劑到哲學系來的,這樣的“拉郎配”往往導致學生不滿,教學質量也不佳。
從2007年開始,浙大按人文、社科、理、工、信息、農、醫等學部實行大類招生,一年多的通識教育后,人文學院學生可自主選擇諸如新聞、歷史、哲學等專業方向,其中3名學生申請了哲學系。
當時第一個報名哲學系的惠春壽同學說:“剛進大學時,并沒有清晰的專業意向。在通識教育中修讀哲學課時,發現自己對哲學很感興趣,就堅定信念要讀哲學。”
“哲學三巨頭”從此成為學校論壇里形容他們的專有名詞。畢業后,三巨頭中,1人保送本校哲學系碩博連讀,另2人被保送至其他高校就讀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除2007年外,接下來四屆的人數保持在10名左右,趨于穩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前哲學系的招生現狀。”董萍告訴記者,隨著大學生擇業觀日趨功利化,以哲學為代表的人文社科類學科被稱為“冷門專業”,學生數量一直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