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膳食補貼難治本,食堂建設呼吁加速
食堂建設滯后已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在中西部農村貧困地區,許多學生存在營養不良,身高體重達不到適齡標準的“小不點”比比皆是。即使在東部,這一問題也不容忽視。
浙江省疾控中心一項歷時5年的學生生長發育與營養狀況監測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和監測的19萬余名中小學生中,有超過1/4的學生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況不達標,其中營養不良率為15.26%,肥胖率達10.40%。這與學校食堂飲食營養不足或營養指導缺乏的現狀密切相關。
在基層學校食堂,廚師業務素質不高,且流動性大,普遍缺乏營養知識,更沒有配備營養師,無人指導、也很少考慮膳食營養問題。與此同時,學校對營養改善、科學用餐等知識的講解偏少,學生缺乏營養知識等問題普遍存在。
曾深入調研學校食堂問題的江西省政協委員許小歡表示,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學校布局調整及資源的有效整合,各地寄宿制學校日益增多,學生在學校用餐、特別是用午餐的人數逐漸增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江西省中小學校的學生在校人數約有700多萬,其中在校用餐(部分為午餐)人數達到400多萬。隨著基層教育資源整合步伐加快,食堂建設滯后引發的學生營養問題將進一步突出。
據了解,2011年國家開始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由國家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99個縣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按每人每天3元標準提供營養膳食補貼。其供餐模式根據學校現有條件分為學校食堂供餐、企業或單位食堂代為供餐、個人或家庭托餐等三種形式。供餐內容可以是完整的午餐,也可以是提供蛋、奶、肉、蔬菜、水果等加餐或課間餐。
記者在陜西省調查發現,當地學校基本采取有食堂學校由食堂供應正餐、無食堂學校由學校購買食品提供加餐兩種形式。但是二者均難以令人滿意。許多學校食堂由于財力問題,僅在3元錢標準內供應食品,有的學校食堂正餐天天就是米飯加土豆絲、大白菜,有的農村小學僅為學生提供米線、面條、菜夾饃等,營養明顯不足,受到了家長的質疑。
在長武縣的59所非寄宿學校,基本都采取“課間加餐”形式。在洪家鎮長靈小學,學生每天除了雞蛋、牛奶之外,還可以吃到面包、麻花、烤餅、火腿腸等食品。一些老師私下認為這種外面企業加工的“營養餐”并無多少營養。一些小學校長反映,要給學生吃正餐,學校就得建廚房、餐廳、購買桌椅碗筷等,就需要大量資金,而學校拿不出錢,只能先保證學生充分吃夠國家發的3元錢。
顯然,3元錢的膳食補貼并不足以解決學生營養問題,治本之道仍在于加強學校食堂建設,讓學生在安全、正規的食堂里吃到營養充足的正餐,方能保證其健康成長。當務之急,是將食堂建設的責任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