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長沙遭遇特大干旱 16萬多人飲水困難 廣東旱情蔓延至11個地區 -知名大型國企卷入深圳地下錢莊案 上海地下錢莊案宣判 案值53億 -國稅總局詳解利息稅調整后計算方法 調減利息稅對財政影響有限 -中國制造業PMI回落至5個月最低 原材料與能源類企業處臨界點 -政府力促節能減排 強制采購產品清單將出爐 五大行業受益 通知 -勞動部:務必于8月底前完成新增養老金發放 -中國中職教育將轉向免費 助貧困生完成學業 公辦高中禁辦復讀班 - 國稅總局:利息稅調整后儲蓄機構需分段報稅 第四家基金QDII獲批 -國際清算銀行:7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小幅貶值 人民幣再破7.56  -下半年我國資產價格仍將上漲 夏斌:當前"流動性"未出現緊縮
中國民營企業正向重化工業和新興產業戰略轉型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7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7月16日上午9時許,由浙江天時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奧騰號”17000噸散貨船建成并在該市松門鎮順利下水。該船總長149.18米,寬21米,建設歷時十個月,是該公司承建的第一艘萬噸級以上船舶。隨著溫嶺市造船業的發展壯大,近幾年來,溫嶺民營造船廠造出的萬噸輪已經越來越多。 中新社發 吳鵬飛 攝

中新社北京八月六日電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六日在此間公布的二00六年度中國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結果顯示,采礦、冶金、石化、能源、電信、金融、信息和公用事業等重化工業和新興產業成為中國民營企業要進一步發展的領域。此間人士解讀,這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大型民營企業為培育新增長點所進行的戰略轉型。

此次調研涉及中國三十個省、市、自治區、年營業收入在二億元人民幣(含)以上的三千一百九十一家民營企業。結果顯示,上年度上規模民營企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企業規模發展迅速,增長勢頭強勁。

在對三千多家企業調研后,此次選出的民營企業前五百家中,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的增長引人注目。從行業分布看,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六十三家企業入圍上年度中國民營企業五百家,數量位居第一。而五百家中營業收入增速最快的也是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它以百分之六十二點三五的增長率位居所有行業之首;其次是電氣機械及器材線纜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報告對此認為,民營企業在重化工業中的巨大潛力正在逐步釋放。

領銜是次調研的全國工商聯經濟部部長歐陽曉明介紹,民營企業五百家中,在企業未來發展上,三百二十六家企業有明確投資方向,采礦、冶金、石化、能源、電信、金融、信息和公用事業等重化工業和新興產業都是它們要進一步發展的領域。她表示,這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大型民營企業為培育新增長點所進行的戰略轉型。

調研結果也顯示了近年來民營企業發展的新特點。歐陽曉明介紹,隨著中國投資領域的放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民營企業五百家通過投資、收購兼并和國有企業改制等形式進入到一些國有資本占優勢的行業中,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民營企業增多,鋼鐵、煤炭、化工、汽車、房地產、信息產業和新興服務業等領域中的民營企業數量逐年增加。但盡管如此,在石油、電力、電信、金融和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民營企業的數量還很少,且規模較小。(記者 徐長安)

來源: 中新網

相關文章:
康曉光:對民營企業慈善捐贈現狀并不滿意
中國—東盟航空服務業擴大開放 民營企業獲良機
厲以寧:民營企業的十種非正常死法
中國銀監會官員解讀民營企業融資難如何破題
便利民營企業投資 成都首次擬定12大舉措
出口退稅調整沖擊民營企業 溫州六成出口額有影響
民營企業九年油源困境 非公36條為何難落地
民營企業改變增長方式成環境保護助推器
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六年 如何才能活得更長
工資漲聲一片成本增加 民營企業老板急尋對策
中國對非施展新攻勢尋新市場 民營企業投資非洲添金融服務平臺
中國民營企業投資非洲增添金融服務平臺
多數民企難跑贏市場 誰在妨礙民營企業成長
經濟學家厲以寧:“原罪”一詞對民營企業不恰當
圖片新聞:
上海世博會千米通道09年竣工 將成未來上海城市交通主軸
杭州錢塘江潮水卷走30多人 22人獲救11人失蹤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