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官場和生意場上每天迎來送往要喝掉多少酒,幾乎無從得知。但是4月11日晚,一個名為“報料中石化”的網民,在天涯網站上曬出中石化廣東分公司2010年9月購買茅臺和拉菲的四張發票復印件,總金額達168萬元。網帖稱中石化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魯廣余“先后購進高檔酒三批,總價值259萬元……所有酒都由個人支配使用”。
時逢油價再次上調,國有壟斷油企巨頭的奢侈消費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令民眾倍感不平,尖銳追問油價中的“茅臺成本”。剛剛由中海油空降中石化的傅成玉,到任董事長伊始,即面臨危機公關的難題。
中石化集團在4月14日公開回應“茅臺事件”時表示,公司已緊急召開黨組會,決定立即派出由紀檢監察部門、人事部門和相關業務主管部門人員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奔赴廣東,對事件開展調查,“調查結果將第一時間向公眾公布”。
財新《新世紀》記者19日從中石化廣東分公司內部人士處獲知,約五六人的聯合調查組已在廣東分公司進行了幾輪約談。截至記者發稿時為止,中石化調查組尚未公布調查結果。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20日已表示,在調查組最后結論出來之前,立即在中石化全系統全面開展自查自糾,“對超標準、超規定的行為,都要進行認真徹底的整改。”
然而,“茅臺事件”只不過曝出冰山一角,國企“三公消費”長期居高不下,已成痼疾,在內外部甚至形成腐蝕性極強的“醬缸文化”。國有壟斷企業監管缺位,成為繞不過去的改革死角。
內斗犧牲者
57歲的魯廣余或許從未料到,會以這樣一種不光彩的方式突然下馬。
魯廣余是江蘇鎮江句容縣人,1976年進入家鄉當地的句容縣石油公司,在石油系統基層摸爬滾打多年,諳熟財務工作,口才亦很突出。2001年,魯升任中石化江蘇石油公司副總經理,2005年調至中石化貴州石油分公司任總經理,這段任職經歷或許為他能方便地拿到成批茅臺酒埋下伏筆。四年后,他再度空降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任總經理。
4月11日網帖曝光魯廣余大宗購買名酒的同時,更指其從貴州升遷源于被中石化前董事長蘇樹林賞識,但魯性格“飛揚跋扈”,與廣東分公司其他幾位副總關系不睦。蘇樹林一離任,魯廣余的反對派即開始發力。
上述內容由網友周筱赟在其博客上陸續披露。周筱赟聲稱,一直向其秘密報料的是中石化廣東分公司管理層人員,而“茅臺事件”正是由該公司內部權力斗爭引發。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魯廣余的逐級升遷調任之路,在以中石化為代表的國有壟斷企業當中并無特別之處。一位中石化總部管理人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石化各分子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和經營班子成員基本由集團公司領導決定任命。除了財務部門負責人,各分子公司對于中層管理人員的任免也有相應人事權。
廣東是中石化全國布局中的重鎮,設有化工銷售和油品銷售兩個區域性總部公司和三個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其中,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是廣東省最大的油品供應商。在魯廣余之前,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總經理張國強于2007年調任香港分公司,此后來自中石化總部的孫久勤也曾在此任上工作兩年。目前,中石化廣東石油分公司的高層領導班子除總經理魯廣余之外,還包括一名黨委副書記,三名副總經理和一名總會計師,均由中石化總部任命。
魯廣余在中石化貴州石油公司總經理任上時,曾擔任貴州省政協委員,調任廣東后,也成為第十屆廣東省政協常委。《當代貴州》雜志2006年11月的一篇報道顯示,魯廣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企領導要“會做事”,具體而言就是要“用人、管錢、建機制”。
但中石化廣東分公司應對此次“茅臺事件”的處理方式被廣為詬病。4月13日,魯廣余先后召集分公司領導班子、處室管理人員和外宣部門連開三個會,追查誰是內鬼。當天,中石化廣東分公司新聞發言人解釋稱,這批被曝光的是“公司正常的商品購進,屬于公司‘非油品’經營項目”。隨后有新華社記者走訪當地加油站便利店,得知并無此類高檔茅臺和拉菲酒出售,中石化旋即陷入“越描越黑”的窘境。
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到,2010年,中石化集團與貴州茅臺集團曾簽署合作協議,在全國15000家中石化加油站里銷售茅臺酒,但僅銷售飛天茅臺、茅臺神舟(特供)、茅臺王子酒等500元以下的低價茅臺,并不包括2000元以上的高價茅臺。記者采訪到的數位中石化公司中層及普通員工均表示,不知道公司有購買高檔酒用于“非油品經營”的業務。數位茅臺經銷商向記者表示,消費者會去酒品專賣店買高檔陳年茅臺,去加油站買高檔茅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唯有在深圳中石化大廈VIP貴賓廳內,工作人員對前來暗訪的媒體記者稱曾銷售過茅臺年份酒,但這樣的年份酒需要有關系才能拿到。
而對于這批酒的流向,報料人則聲稱,魯廣余主要用于接待中石化公司總部領導、系統之外的地方重要領導,其中既有公務接待,也惠及私人朋友。
一位一年前由地方分公司調任中石化總部的中層管理者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高規格吃喝招待在國有大型企業里是普遍現象,“魯廣余比較倒霉,被想弄倒他的人抓到把柄而已”。
該人士告訴記者,中石化總部跟分公司之間實行預算制,以經營業績作為最主要的考核指標。總部對分公司每年都有接待費或業務費預算,“一家區域分公司一年接待費預算上千萬并不出奇”。他認為魯廣余的問題是濫用集中采購,按公司財務規定,如此大規模的集中采購是不被允許的,“但如果沒人舉報,也就平安無事。”高達數百萬的購酒費,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的“管理費用”欄并不會詳細公布。
中石化已不是首次被批奢侈浪費,2009年7月,有網友報料中石化花2.4億元裝修總部大樓,安裝1200萬元天價吊燈,引發公眾指責,后來中石化澄清吊燈造價為156.16萬元。一位在中石化總部大樓上班的員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石化內部對“天價吊燈”事件并未追究,隨著公眾追問平息,也就不了了之,這盞引發軒然大波的昂貴吊燈至今依然懸掛在總部大樓的大廳里。
公款茅臺黑洞
人說“酒后吐真言”。然而在每年消費9000噸茅臺之后,無人能說出關于茅臺消費的真相。盡管茅臺公司董事長季克良一直不承認茅臺是奢侈品,但一瓶茅臺飛天酒的價格從2002年的200多元,一路漲到現在的1000多元,高檔茅臺確已成為徹頭徹尾的奢侈品。
茅臺價格的瘋漲,顯然不是中石化一家公司大肆消費的結果。高檔酒店生意興隆和高端白酒不斷漲價,揭示出政商界公款吃喝風日盛的現實。
一位茅臺酒經銷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茅臺產量有限,一瓶年份酒制作流程至少需要五年,產量不可能大規模增加,所以一酒難求。茅臺在全國有1000多家經銷商,其中一級經銷商多為大公司機構和大老板。經銷商只要能拿到酒,就能賺錢。若需計劃外批一件酒,需要茅臺公司三位高管中的兩位共同簽字,由此可見緊俏程度。
也正因此,市面上茅臺假酒泛濫,人們以搞到真茅臺為榮。該經銷商透露,不少政府賓館也是通過特殊關系渠道才能拿到真品茅臺,以前廣東省委下屬的松原賓館,還是通過前省委副書記才拿到酒,“當時批了20件,一件6瓶。”
無怪乎中石化內部甚至有人士表示,魯廣余大批購買茅臺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畢竟他拿到的價格比市場價便宜許多,也是給單位節省成本。”
一位《糖煙酒周刊》的資深編輯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茅臺前總經理喬洪2006年曾公開表示,茅臺的消費群體主要包括公款、大款和禮品消費三大塊,“茅臺在公款方面已下了大力氣,但是在大款和禮品方面比不上其他品牌。”喬洪因此鼓勵經銷商繼續多向大企業公關。
財新《新世紀》記者了解到,早在2005年,吉利汽車和民生銀行已成為茅臺的大客戶。茅臺隨之向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開展定制業務。
根據貴州茅臺飛天酒業股份公司的網站資料顯示,2005年新發展的定制客戶還包括國家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移動集團。很難想象,這些消費會是個人買單。
一位五糧液供應商對記者表示,近年來茅臺酒已占領軍方市場,今年1月更與包括沈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軍區在內的七大軍區結成軍企友好共建單位,其他品牌很難打進去。一位國防部外事局的前官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了這一說法,他表示,軍隊是茅臺酒消費的大戶,目前茅臺對八大軍區均有特供酒,軍方大院的附近多有茅臺酒的營銷點。
該供應商表示,主攻政商界幾乎是所有高檔酒類產品的共同策略。他自己曾在一位在東莞高檔小區開餐館的朋友那里,看到當地某副市長在一個月內高檔酒消費金額近20萬元,以拉菲等進口葡萄酒居多。該餐館甚至為該副市長特設了一個出入通道。
誰來監督國企“茅臺成本”
中石化購買的100多萬元茅臺和油價上漲之間并無直接聯系,但是國有壟斷企業成本高企,缺乏監督,則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現有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采用“原油成本法”,以進口油的價格加上關稅、消費稅、增值稅、運費、煉油廠的煉油成本,加上適當的利潤空間,共同形成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
一位在廣東石油協會任職的研究人員表示,除了國際石油價格高漲,國有石油公司管理缺乏效率,企業成本不透明,也是油價高的原因之一。
這位研究員表示,中國政府顧慮石油是戰略物資而遲遲不愿開放石油行業,缺乏競爭也是導致油價高的重要原因。1992年以前,糧食市場也一直由政府控制。廣東是第一個開放糧食市場的省份。他作為廣東經貿委綜合處處長,親眼看到糧食市場開放帶來的活力與效率。他認為,石油行業同樣應該借鑒糧食市場的開放經驗,免得“少數公司壟斷某個行業,改革不到位,揮霍與腐敗成為常態”。
在另一家國有電信企業,財新《新世紀》記者曾聽內部人士談到,某省公司的領導甚至專門購買了一個酒莊,以供應企業內部的酒品消費,這至今仍是企業的一個包袱。
2011年3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壓縮的基礎上,2011年繼續壓縮中央部門“三公”經費預算。盡管反腐敗一直是政府和國企年年要唱的“固定曲目”,央企出資人和監管者國資委并沒有專門機構來治理反腐,基本依靠由紀委、監察局的檢查小組每年到各家央企“傳達反腐精神”,剩下則靠各公司內部審計監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4月11日,就在中石化廣東分公司天價購酒曝光當天,國資委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帶隊,帶領國資委懲防體系建設檢查組來到中石化總部,檢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工作。
2010年8月,成立三年的國家預防腐敗局確定將中海油總公司機關和所屬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作為預防腐敗工作試點單位。同年10月,中海油組織全系統處以上領導人員學習《鏡鑒——國有企業廉潔從業教育讀本》,該書選錄近幾年中央企業查處的100個腐敗的典型案例,是專為國有企業開展廉潔從業教育編寫的教材。
浙江財經學院院長王俊豪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表示,壟斷必然滋生腐敗,這是壟斷行業揮之不去的體制性弊端。他認為,1997年以來,中國壟斷行業經營性國有資產日益龐大,正成為具有強大討價還價能力的利益集團,政府對其管制難度日益加大。
“它們對國家政策有著巨大影響,甚至能夠左右國家相關的產業政策。其高利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侵蝕相關上下游生產行業和消費者利益得到的。”王俊豪認為,大量壟斷利潤的存在,為壟斷行業的集體腐敗提供了借口和物質基礎,也促使它們追求更高的福利、更多的工資,從而為更大的群體性管理腐敗埋下了隱患。
責任編輯:NF015(本文來源:《新世紀》-財新網 作者:孫慧霞 龍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