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北邊陲小城塔城出發,沿221省道向東南行駛,積雪覆蓋的塔爾巴哈臺山下,冬日暖陽籠罩著成片的楊林,一派西域風景。
這里是新疆塔城地區的老風口生態區。
“以前冬天出門,最發愁的就是怎么走出老風口。”說起以前的老風口,已在這里生活了10年的油建昌面露苦色。
讓油建昌刻骨銘心的,是冬日里老風口的風和雪。
老風口是塔城盆地東進西出的“咽喉要道”,也是世界罕見的風災區。
老風口的風有多大?年均8級以上大風150多天,最大風速40米/秒。多少年來,人們說起老風口,總不忘提起那是中國惟一用裝甲車進行救援的地方,曾有許多人被暴風雪奪去生命,更多的牲畜被強風刮走。只要遇上風雪天,堆滿積雪的公路一封就是十天半月。據交通部門記載,221省道老風口路段每年因交通受阻造成的損失就達千萬元以上。
1998年,油建昌聽到一個消息——政府在老風口地區建起了生態林,農民可以免費承包,利用林間空地搞種植。于是,他舉家從額敏縣城搬到了生態區。
據塔城地區林業局副局長、老風口生態工程建設管理中心主任劉仕光介紹,1976年至1996年的20年間,由于老風口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曾有許多居民陸續遷離。老風口地區周邊原有112戶居民,到1996年時,僅剩下十幾戶,繼續著夏天耕種、冬天遷離避風雪的生活。1993年,塔城地區老風口風區生態工程啟動,政府一次性投入9000萬元建設生態林。隨著生態林面積的擴大和樹苗的成長,老風口地區局部小氣候得到了明顯改善。近幾年,和油建昌一樣搬到生態區承包生態林的落戶新居民還有60余戶。
“剛來那會兒,樹苗還很小,大雪天里積雪沒過窗戶,門都打不開。”油建昌說,“公路年年都封,一入冬哪都去不了。后來慢慢的,樹高了,積雪都落在林子里。家門前的雪少了,公路再也沒封過,冬天里去塔城看女兒也方便了。到了夏天,林子里還很美呢!”
劉仕光告訴我們,在承包出去的生態林養護工作中,農民只需每年每畝花60元水電費,區內基礎設施建設、病蟲害治理等均由政府承擔,“農民住下來了,收入提高了,生態林也得到了保護,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這對我們都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勵。”塔城地委書記彭家瑞說,“在老風口生態治理工作中,我們走的就是一條‘以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產業開發,以產業開發反哺生態環境建設,寓環境建設于經濟發展之中’的路子。”
油建昌為我們算了一筆賬:“以前在額敏縣城,我家一年的收入也就萬把塊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來這以后,承包了500畝生態林,在林間空地種了小麥、油菜、玉米和打瓜,政府還給我家建了600平方米的暖棚,我養了300頭羊,現在每年能掙五六萬哩!”
近兩年,當地農民還自發成立了互助協會和銷售公司。油建昌介紹說,協會不僅對生態林的養護進行指導,還組織免費培訓,向農民傳授種植養殖技術。銷售公司在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的同時,從外地購買良種,拓寬了農民增收的路子。
“大家都嘗到了生態林的甜頭,如今想來我們這兒承包生態林的人越來越多。”油建昌說。
[背景鏈接]
塔城地區老風口風區生態工程自1993年啟動以來,第一階段共完成生態治理面積12.6萬畝。2006年,工程進入第二階段,計劃到“十一五”末,完成投資2.02億元,新增生態治理面積20萬畝,目前已完成6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