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兩型”社會,努力才有回報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長期挑戰。世界各國在聯合起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必須著力解決各自存在的環境問題。節能減排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需,也是促進一個國家和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需。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近30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也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發達國家在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已經集中出現。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給人民生活和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既是經濟社會發展機遇期,也是資源環境矛盾凸顯期。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減少污染——行動起來”,正是呼吁每一個中國人為環境保護多做實事。
這幾年,全國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經過近3年的艱苦努力,到2008年底單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10.08%,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6.61%,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下降了8.95%。全國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已實現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節能減排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2009年,我國開始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意味著中國的循環經濟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截至目前,中國共有26個省市、33個產業園區,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等84個重點行業,再生資源利用、再生資源加工基地、廢棄包裝物、回收利用等34個重點領域開展了循環經濟的試點工作,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7年以來,環境保護部門與有關部門合作,積極開展環境稅費、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排放交易、生態補償、綠色貿易政策等各項環境經濟政策的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低碳經濟是當前以及未來國際社會的潮流與方向,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同時,中國目前正在積極開展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技術研究,探索適合國情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今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毫不松懈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筑三大領域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能源;健全節能環保各項政策,按照節能減排指標體系、考核體系、監測體系,狠抓落實;開展全民節能減排行動;繼續強化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在這些方面,全國各地都有積極的行動。
當前,中國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保護環境任重道遠。讓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環境保護成果,在減少污染的過程中盡到自己的責任。
(王傳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