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關系進入“后三峽”時代
水利專家認為,近年來洞庭湖區部分地區發生嚴重干旱,主要原因是上游江河來水偏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但如果放在江湖關系長期演化的背景下考量,洞庭湖枯水期延長、水位降低并非偶然現象。
專家認為,三峽水利樞紐的建成,對于長江與洞庭湖的關系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江湖關系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來自湖南省水利廳一項調研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建成后對洞庭湖的影響總體來說是利大于弊。這首先緣于三峽工程將大大減輕洞庭湖區的防洪壓力。多年來,水患一直高懸于湖區群眾頭上的一柄利劍。自1949年以來,洞庭湖區洪澇災害頻發,平均1.5年發生一次洪澇災害。1950年至2000年的51年中,發生潰垸的年份有35年,高達68.6%。51年間共計潰垸受災面積1093萬畝,年平均潰垸面積24.4萬畝,其中1996年特大洪災中潰決大小堤垸145個,1998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中潰垸142個。
三峽工程的建成,為根治洞庭湖區百年水患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了解,三峽工程的建成使用后長江中下游分洪量減少,減輕了洞庭湖區的防洪壓力。同時,三峽工程投入運行后,長江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銳減,洞庭湖淤積量將大幅減少,這對維持洞庭湖調蓄容積和延長洞庭湖壽命十分有利。
但專家們同時指出,三峽工程建成后長江泥沙量減少,清水下泄使長江河床被不斷刷深,長江入洞庭湖水量也隨之減少。雖然在枯水期三峽下泄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足以補償沖刷造成長江入湖水量的減少,受此影響,近年來長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征已十分明顯。
水利部門的監測顯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長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徑流1501億立方米,而1990年至1998年長江入湖多年平均徑流量已減少至621億立方米,減少880億立方米。三峽水庫蓄水以來,長江入湖水量進一步減少。
水文歷史監測資料表明,2006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總入湖水量僅為15.3億立方米,比同期多年平均情況減少93%。據悉,歷史上干旱嚴重的1972年10月長江平均入湖流量為2114立方米每秒,而2006年10月入湖平均流量只有當時的1/4。
今年9月15日,三峽工程開始實施試驗性蓄水,攔蓄水量占來水總量的30%左右,減少了下游來水量。10月中上旬,三峽入庫流量為13000立方米每秒左右,出庫流量維持在7000立方米每秒,這使得長江入湖水量進一步減少,洞庭湖出流加快,導致湖區水位相應下降,湘江下游水位有所下降。
此外,根據三峽工程運用調度方案,三峽水庫每年從5月下旬開始集中泄水,增加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平均抬高0.62米至1.25米,而這一時段正值湖區梅雨季節,外湖水位高導致湖區堤垸內各類涵閘無法自排,排澇泵站揚程與運行時間增加,生產成本提高。
專家認為,洞庭湖進入“后三峽”時代后,其綜合治理的思路也應相應進行調整,應盡量拓展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緩解不利影響。從目前看,“后三峽”時代洞庭湖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水資源的綜合配置能力,盡管通過三峽調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洞庭湖的水荒,但更重要的是加強洞庭湖區自身的工程性水利建設。
首先,在洞庭湖干旱特別嚴重的“三口”地區,有必要采取工程性措施補水。湖南省地質專家童潛明等人提出,通過在上荊江南岸建設水閘和渠道,可將長江水引入洞庭湖區。據他們測算,如果通過工程在9月至10月、11月至次年2月引進長江水80億立方米,可灌溉洞庭湖區商品糧農田600萬畝,澤潤濕地近2000平方公里。
其次,由于連年干旱已逐漸成為洞庭湖區的常態,湖區各縣市還應改變以往農田水利建設重排澇、輕抗旱的傳統思路,充分利用現有的內湖和蓄洪垸洼地蓄水,并利用湖區密布的水網河系修建平原水庫,在豐水期留蓄寶貴的水資源,不僅利于枯水期保障農業生產和居民飲用水安全,還可補充濕地生態水量,實現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據了解,目前湖南省已擬在藕池河東支的鲇魚須河、藕池河中支陳家嶺河、藕池河西支和松滋東支大湖口河等建設4處平原水庫。這些水庫建成后,高洪時可滯洪蓄水,枯水期可引江濟湖。對洞庭湖北部可能發展為新的干旱走廊的地區則要加強垸內灌排體系建設,興建一批提灌泵站等提水工程,在平原水庫無法蓄滿時為其供水。
第三,應高度重視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近年來由于湖區水位下降,洞庭湖濕地已開始出現濕地生態逆向演化跡象,因此三峽工程應盡快實施生態調度,保證洞庭湖區河流湖泊生態最小需水,維持河流生態流量,維護河流、湖泊和濕地的生態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