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昨日,淮南大通區田東村,村民在田里忙碌著,遍地都是燒過秸稈的痕跡。記者張安浩/攝
秸稈禁燒,我省各地政府說了很多年,每年也花費不少人力、財力,但“迷霧”始終驅之不散。今年,我省秸稈禁燒拿出“殺手锏”:各地禁燒考核結果將納入對各市及省直管縣的年度環保目標考核體系,與項目審批立項、環保補助資金安排、農村生態創建等直接掛鉤。即便這樣,“霧鎖江淮”的情況還是出現了。秸稈禁燒,為何屢禁不止呢?
問號一
“一把火”緣何難滅?
嚴防死守、網格化管理、經濟處罰……為了管住秸稈這把“火”,各地政府可謂勞心勞力。政府禁了多年,但秸稈卻是年年禁年年燒,這是為什么?
“我們不燒,能怎么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少農民毫不掩飾自己的質疑。記者了解到,我省秸稈目前有效利用率只在50%左右。要解決秸稈禁燒難題,實現綜合利用,收儲運輸是最大難題。由于尚未形成規模種植、秸稈分散,且季節約束性強,導致必須搶收搶種。以小麥秸稈為例,它蓬松溜滑,從收集轉運到儲存地點,3至5人一天收不到5畝,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效率低。農民算個賬,還不如“一把火”燒掉劃算。這也是秸稈焚燒屢禁不止的最主要原因。
問號二
是否該設立牽頭單位?
也有人提出,政府之所以“禁燒不力”,與目前的“多頭管理”有關。省農科院專家汪建來表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社會生態效益顯著、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需要政策、科技、法律、信貸等多部門聯手協作,共同推進。
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管叔琪也撰文建議,我省應成立由發改委或農委牽頭,經信委、環保、財政、科技、公安、交通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責任、獎懲,研究決定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中的重大問題。
問號三
秸稈禁燒竟無法可依?
現在秸稈焚燒已經不僅僅是環境問題,而是開始影響公共安全,它引發的責任該如何認定?
目前我省在秸稈綜合利用方面的法規尚屬空白,但對焚燒秸稈,我省及合肥市先后出臺了《安徽省民用機場凈空環境保護條例》、《安徽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合肥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但這三個條例對法律責任追究并不一致,執法依據不同,造成“有法難依”。
為此,汪建來建議,我省應加緊制定禁燒秸稈的立法,對于現有的三個地方性法規啟動修訂或出臺新的法規,政府應有首先為秸稈利用提供有效出路的責任,體現責、權、利對等的原則。
問號四
秸稈利用出路在何方?
汪建來認為,禁燒秸稈,“禁”只能解決眼前,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疏”比禁效果更好,更長遠,更有利于農民、企業和生態環境。但企業“從地頭到廠里”的收購成本過高是個大難題,投入、產出往往不成比例。
省農機局科教處負責人程曉芬也表示,目前機械化秸稈還田已不存在技術障礙,但推廣起來面臨成本難題。一方面,購機方面,平常的收割機須加載粉碎裝置,而這需要三四千元購置成本;另外在作業時,裝有粉碎裝置的收割機耗油等成本更高。這導致群眾缺乏秸稈粉碎還田的動力。
問號五
補貼能解決根本問題?
目前多方觀點認為,秸稈綜合利用率低與成本高有關系,政府應在政策上進行引導,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經濟扶持。那么,財政補貼是否能解決問題呢?
據了解,我省將秸稈還田、打捆、青儲等機具納入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范圍,對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給予補貼。利用秸稈發電、加工板材的企業也有優惠政策。地方政府也依據各自的實際拿出補貼。但在秸稈綜合利用上,卻與其他兄弟省市一樣面臨難題。
對此,汪建來建議,我省可考慮先設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區進行試點,以財政補貼的方式推進,如果效果理想再推廣執行。這樣有利于避免走入政府“投入大效果小”的尷尬。(鄒彥菁、胡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