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原標題:全國檢察機關嚴肅查辦環境監管瀆職犯罪
??????? 斬斷污染背后的瀆職“黑手”
2013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正式發布。公報稱,我國有約5000萬畝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已經不適宜耕種。
當全社會都將目光聚集圍追堵截污染源上時,環境污染的另一只“黑手”——環境監管瀆職犯罪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
201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全國檢察機關部署開展了為期兩年的查辦和預防發生在群眾身邊、損害群眾利益職務犯罪專項工作,生態環境領域即被確定為專項工作重點之一。
危害生態環境的瀆職犯罪主要集中在玩忽職守、濫用職權以及環境監管失職等
2012年1月,廣西龍江河發生嚴重鎘污染。兩家企業將高濃度含鎘廢水直接排入溶洞豎井內,結果導致河水鎘含量超標約80倍。事后,廣西河池市環保局副局長曾覺發、河池市金城江區環境監察大隊大隊長藍群峰、副大隊長韋毅三人因環境監管失職罪被檢察機關提起訴訟。2013年7月,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三名被告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至四年六個月。
“從目前曝光的一批破壞環境污染事件看,一些地方在縣域經濟發展上依然存在以廉價資源換財政收入和先發展后治理的思想觀念,導致對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力。更有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員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為了一己私利無視法律、嚴重失職。”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檢察廳廳長李文生表示,近年來重大污染事件頻頻發生,嚴重危害了生態環境,必須嚴厲打擊危害環境的瀆職犯罪。2013年全國檢察機關明顯加大了對此類案件的打擊力度,1至10月,共查辦危害生態環境瀆職犯罪889件1119人,其中不乏河南洛陽“紅河谷”事件、昆明東川“牛奶河”事件等影響廣泛的重大案件。
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檢察廳在對此類案件進行分析時發現,危害生態環境的瀆職犯罪主要集中在玩忽職守、濫用職權以及環境監管失職等罪上。有的國家工作人員對違法排污行為監管不力,導致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有的則是超越職權,放違規項目過關,甚至大搞權錢交易,充當犯罪分子的保護傘;還有的是濫用職權,隨意免征、減征排污費、環保罰款等,或者對環保專項資金的申請、使用缺乏監督管理,造成環保專項資金挪作他用。在相關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多為基層監管人員,且案件關聯性強,常常是瀆職犯罪與貪污賄賂犯罪相互交織。
此外,與環境有關的瀆職犯罪還有一個鮮明特點:造成的損失后果十分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在檢察機關查辦的相關案件中,有406起重特大案件,共造成人員死亡25人,造成經濟損失31.08億元。
發現難、立案難、查證難、處理難、阻力大,是查辦環境監管瀆職案的主要困難
無處不在的環境污染背后往往都隱藏著瀆職犯罪的影子,但只有發生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這些瀆職者才會被曝光乃至法辦。“查辦環境監管瀆職類案件是檢察工作的難點之一。”一位查辦過類似案件的基層檢察官感慨。“辦理危害環境的瀆職犯罪案件體現了辦理瀆職犯罪案件‘四難一大’的特點。”最高檢瀆職侵權檢察廳瀆職案件檢察處副處長于小平說,發現難、立案難、查證難、處理難、阻力大是查辦該類案件面臨的主要困難。
環境污染具有復雜性、潛伏性和廣泛性,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可能產生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的受害對象又是群體,缺乏明顯且具體的受害人。因此,除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之外,危害環境的瀆職犯罪行為往往難以被發現。在檢察機關查處之前,這種行為早已經長期存在。
此外,環境損害一般需要經過漫長時期的逐漸積累,瀆職行為導致的潛在性環境污染危害后果是否達到立案標準,常常讓檢察官難以判斷。而且,如何分清不同監管人的責任、監管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危害后果的法律認定都存在一定困難。
“環境監管的行政執法主體多,包括環保、林業、農業、國土等多個部門,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協作配合,容易出現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于小平說,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之間的銜接機制不健全、不完善也是此類案件多發的原因,“環保行政執法部門往往‘以罰代刑’,對于環境污染類案件一罰了之,不走司法程序,客觀上放縱了瀆職行為的發生。”而一些執法單位在案件移交后久拖不查,或者因為案件證據、贓物處理等分歧而不予受理,這也影響了行政執法部門移送案件的積極性。
此外,從法院判決情況看,危害環境的瀆職案件實刑判決率比較低,輕刑化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地方也常常要求環境監管服從于地方經濟發展。這些因素都讓檢察機關在查處此類瀆職犯罪中面臨重重阻力。
各地嚴厲查辦危害環境的瀆職犯罪,重點關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
查辦危害環境的瀆職犯罪案件難,不是就此放松要求的借口。近年來,最高檢一直都在不斷強化查辦此類案件的力度。在最高檢組織開展的一系列查辦瀆職犯罪專項行動中,環境監管領域均被列為重點領域;2012年11月,最高檢印發的第二批指導性案例中,第一起案例即是環境監管失職案;2013年6月,最高法與最高檢公布的《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列舉了認定“嚴重污染環境”的14項標準以及環境污染刑事犯罪的加重、從重和從寬情節,司法機關打擊環境污染刑事犯罪在法律適用方面更為完善。
各地嚴厲查辦危害環境的瀆職犯罪工作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廣東省2013年1至8月共立案查處危害生態環境職務犯罪案件381件440人,超過2010年至2012年三年查處人數的總和;海南省查辦的涉及破壞生態環境案件占同期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總數的32.1%,立案人數較去年同期上升一倍;江蘇省檢察機關僅2013年上半年就對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的135人提起公訴。
針對查辦危害環境瀆職犯罪案件的“四難一大”問題,最高檢要求各級檢察機關深入研究犯罪特點,拓寬案源渠道,充分發揮偵查一體化優勢,狠抓案件查辦質量。同時,結合辦案中發現的問題,積極向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提出預防建議和措施,督促有關部門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而“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也被檢察機關予以重點關注。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韓耀元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針對環境污染犯罪,最高檢要求各級檢察機關通過走訪公安機關、環境執法機關、查詢“兩法銜接”信息平臺、關注新聞媒體相關報道、受理群眾舉報等方式,注意發現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罰代刑、放縱犯罪背后的職務犯罪線索,對涉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環境監管失職罪、玩忽職守罪、濫用職權罪等職務犯罪要及時立案查處,加大對相關職務犯罪的打擊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