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是社會的全面發展,還是單純經濟發展,都不能沒有“根”,更不能毀壞“根”。這個“根”首先是自然生態;然后是賴此生長的文化,包括生活、生產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能離開人,更不能威脅人的生存。毀“根”的發展,無異于殺雞取卵。京華時報24日報道,近幾十年來,以毀壞自然、文化和人的“發展”屢見不鮮,最新的事例是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海的被破壞。
七里海在數千年前是渤海的一部分,后來逐漸演化為潟湖,再變成長滿蘆葦的沼澤濕地。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七里海成為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全世界只有3處古海岸濕地,其中一處在中國,就是七里海。七里海素有“京津肺葉”美譽。但是,5年前,七里海開始遭到蠶食。天津寧河縣造甲城村把1萬多畝濕地葦田對外承包,5年后,村民發現,昔日一馬平川的葦田如今溝壑縱橫,大面積遭挖土破壞,留下一個個深坑。據村民反映,2010年12月底到2012年上半年,挖土最為嚴重。每至深夜,在七里海南側津蘆公路上排著長長的拉土車隊,“超過100輛,來回跑”。村民打過舉報電話,“沒用”。濕地取的土被運往各個工地用于建設。
對此,北京濕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洪劍明認為,大面積深挖土會破壞濕地結構,影響濕地涵養水源和凈化水質的功能,“要想恢復原生態比較困難”。自然生態被破壞,是看得見的;生活方式的破壞,文化的斷裂,是無形的、更深刻的破壞。據村民介紹,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絕大部分村民的收入靠蘆葦。收割蘆葦,又稱打葦,“冬三月結了冰,就可以打葦子。人們有的推著鐵槎,把葦子壓倒,后面的拿大鐮刀砍,有人捆,有人用拖拉機拉。”“割完了,蘆葦自己會長?!痹诖迕耨T強的回憶中,三四月份,是蘆葦萌芽的季節;5月,南來北往的候鳥開始駐足七里海。天暖的時候,天空飛著數不清的鳥。馮強小時候在葦海里掏過鳥蛋,抓過野魚,采摘長在蘆葦上的蘑菇——這段描述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們的生產方式不超過自然的承受力,因而是可持續的。同時,特定的自然環境和賴以產生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是鄉土文化生長、存在的土壤;這一切又是構成一個地域的人的性格、氣質的重要因素。自然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是人性的豐富多彩的土壤;有了這個土壤,人才有可能從事精神生產,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產品來。
人的生存所依賴的自然被破壞,失去了經濟來源,可以另找出路,而生活方式的破壞,文化的斷裂所造成的精神失去依托,很容易產生虛無感,失去生活的方向。失去依憑,失去方向,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文化的判斷力;特別是年輕人,很容易被自己所不熟悉的、貌似新鮮的東西所吸引、所裹挾。失去依憑,失去方向,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文化的判斷力;更不要談什么創造力。
沒有了創造力,又想顯得有文化,用文化賺錢,只有模仿、山寨一途了。昨天的另一個新聞事件,與七里海濕地被破壞,有點類似。石家莊一單位以1比1的比例,山寨人家埃及的古文物獅身人面像,引起了外交事件,埃及文物部門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山寨獅身人面像,與山寨白宮等等行為,其實都是創造力衰弱而利欲旺盛互相作用的產物。不過被人家投訴,洋相出到聯合國,是第一次聽說。這是無根、毀根的發展不可避免的鬧劇、丑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