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摸清污染源才能對癥下藥

發布時間: 2014-09-02 10:19:02  |  來源: 中國環境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技術指南 排放清單 分級技術 排放因子

環境保護部日前發布了《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及《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等4項技術文件。就此4項技術文件,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接受了記者采訪,就如何理解、貫徹這些文件,回答了本報記者的提問。

關于《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

問:《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答:大氣細顆粒物(PM2.5)是對我國當前區域性復合大氣污染貢獻最大的污染物。近年來,以高PM2.5濃度為典型特征的大范圍灰霾污染事件在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京津冀、長三角地區頻繁發生,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一次PM2.5排放既對環境PM2.5濃度有重要貢獻,又可通過提供大氣化學反應界面促進二次PM2.5的生成。完整、準確的區域PM2.5排放信息對于識別區域復合大氣污染來源和開展區域大氣污染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過去二十年間,我國政府在空氣污染控制方面主要面向煙塵、SO2等一次污染物開展,過去的環境統計和污染源普查只針對SO2、NOx、煙塵、粉塵等少數幾種污染物,對于一次PM2.5的排放源和排放量并不清楚。“底數不清、家底不明”的現狀嚴重阻礙了城市PM2.5達標規劃的設計和制訂。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很早就對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高度重視,積極部署了一系列科研項目進行重點攻關。基于對大量研究成果的總結凝練,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編制了《技術指南》,明確了一次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的指導原則、技術方法、重要參數和結果應用,用來指導各地環保部門科學規范地開展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獲取基于統一方法學和數據來源的PM2.5排放清單結果,為顆粒物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有效的支撐。

問:出臺《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哪?

答:該《技術指南》規范了PM2.5源排放清單編制的方法和數據來源。PM2.5排放來源十分繁雜,對應的計算方法和參數復雜多樣。《技術指南》規定了PM2.5源排放清單編制的標準方法和數據源,可以指導各地獲得可靠可比的排放清單結果。

該《技術指南》有助于各地環境保護部門摸清PM2.5源排放基本情況。清單結果作為環境統計和污染源普查數據的重要補充,有助于加強人們對PM2.5源排放特征的認識,制定有效的PM2.5排放控制策略。

該《技術指南》為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規范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支撐。《技術指南》作為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之一,為接下來其他污染物排放清單編制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問:《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指導思路和原則是什么?

答:科學實用原則。在確保PM2.5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的科學性與規范性的同時,增強為污染防治決策服務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分類指導原則。依據我國當前的行業或產品分類,充分考慮各個行業工藝技術、污染控制技術不同帶來的排放特征差異,進行深層次源劃分,使PM2.5排放源盡可能涵蓋潛在的、可能帶來排放的活動部門。

因地制宜與循序漸進原則。各地根據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條件和污染防治目標,結合社會發展水平與技術可行性,科學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路線。隨著環境信息資料的完備,不斷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單。

問:《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提供了哪些技術方法?

答:《技術指南》主要內容包括:PM2.5排放源分類分級體系、PM2.5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流程和方法、PM2.5排放量計算參數獲取方法和途徑以及PM2.5排放清單應用與評估。4個方面內容循序漸進,完整有序地規定了PM2.5排放清單編制的各個環節,提出了系統的技術要求和科學規范,可為各地環保技術人員開展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提供關鍵技術指導。

1、PM2.5排放源分類分級體系。《技術指南》涵蓋的我國PM2.5人為排放源包括固定燃燒源、工藝過程源和移動源三大類。針對PM2.5產生機理和排放特征的差異,按照部門/行業、燃料/產品、燃燒/工藝技術以及顆粒物末端控制技術將一次PM2.5排放源分為四級,自第一級至第四級逐級建立完整的排放源分類分級體系。

2、PM2.5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流程和方法。編制一次PM2.5排放清單時,應首先對清單編制區域內的排放源進行初步摸底調查,明確當地排放源的主要構成,在《技術指南》提供的分類分級體系中選取合適的排放源類型和分級結構,確定源清單編制過程中的活動水平數據調查和收集對象。針對第四級排放源逐一制訂活動水平調查方案,明確排放源計算的空間尺度,對點源和面源分別處理,建立活動水平調查清單,確定調查流程,明確數據獲取途徑。然后,以第四級排放源作為排放清單的基本計算單元建立PM2.5排放量計算方法。

3、PM2.5排放量計算參數獲取方法和途徑。計算參數包括活動水平與排放系數兩部分。根據第四級排放源計算的空間尺度確定活動水平獲取方法:點源優先采用實地調查的方式獲取活動水平數據,無法開展調查時,可從環境統計和污染源普查數據中獲取相應信息;面源一般通過年鑒、行業協會、環境統計等統計資料獲取活動水平數據。

排放系數優先采用實測法和物料衡算法確定,不具備相關條件時可采用文獻調研法選取。對于移動源中的柴油車,推薦選用環境保護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基于大量機動車臺架測試和道路實測建立的PM2.5排放系數數據庫,對于其他排放源,可選用本指南提供的排放系數。

4、PM2.5排放清單應用與評估。PM2.5排放清單主要有三方面的應用:PM2.5污染特征分析;PM2.5污染來源解析;PM2.5污染控制方案的制定和預評估。PM2.5排放清單的評估可通過宏觀統計數據校核、不確定性分析和結合模型、觀測等手段的驗證方法進行。

問:使用《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應該注意什么,有哪些具體要求?

答:PM2.5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大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工作。各地在開展清單編制工作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技術指南》的技術要求,保證數據收集和傳遞的質量。盡量安排專人對數據進行檢查和校對,對可疑的異常數據進行核實。同時,隨著認知的逐步提高和方法的不斷實踐,各地應在實施中不斷完善技術方法和數據庫,加快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升排放清單編制工作水平。

關于《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

問:《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出臺的必要性和原因是什么?

答: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大氣中氣態的有機物,其組分十分復雜,包括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物質。大氣中揮發性有機物(VOCs)相當于大氣氧化過程的燃料,是大氣氧化性增強的關鍵因素。

更為重要的是,VOCs轉化及其對二次氣溶膠生成的貢獻是認識大氣PM2.5濃度、化學組成和變化規律的核心科學問題。VOCs轉化生成的二次有機氣溶膠(SOA)在細顆粒有機物質量濃度中占大約20%~50%。雖然對于二次有機氣溶膠的前體物還沒有確切的結論,但普遍認為高碳的VOCs對氣溶膠的生成作用較大,甲苯等芳香烴類化合物是生成二次氣溶膠的主要物種。值得注意的是,大氣中重污染的發生往往伴隨著空氣中PM2.5中有機組分的大幅度增加。

而且,大氣中很多VOCs物種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危害。大量大氣VOCs生物毒理和人群暴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166種大氣有毒有機物名單(其中50%以上是VOCs),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一直是VOCs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

因此,VOCs是我國城市群大氣中PM2.5和O3形成的關鍵前體物。為此,2010年國務院轉發的《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中,將VOCs列為繼SO2、NO2和PM10之后擬重點防控的大氣污染物。但是,由于VOCs種類繁多,來源復雜,我國對大氣VOCs的科學認識還遠不能滿足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管理和決策需求。其中一個主要的不足是缺乏國家的VOCs排放源清單。

國家VOCs排放量及其地區和行業的分布是科學研究和決策支持都亟須的基本信息。但是,國家VOCs“家底不清”也是VOCs控制管理的主要障礙。目前,雖然針對VOCs排放源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是這些工作相對零散,我國源清單建立所需的排放因子基本依賴國外的格局沒有根本的改變,另一方面,VOCs來源量大面廣,影響因素復雜,國家組織的污染源普查和環境統計不能適應VOCs源清單構建的要求,本次《技術指南》就是針對這一問題而出臺的。

問:《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哪?

答:1、總結和歸納目前我國在VOCs源清單方面的成果。

VOCs的來源研究是一個薄弱環節,目前國內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有限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結果一方面存在較大的可比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從構建國家源清單的需求角度,這些結果在很多方面的覆蓋面還不夠。本次編制技術導則對這些結果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梳理,可以為今后的工作重點提供參考。

2、推動VOCs源清單編制的規范性。

由于大氣污染防治規劃的實際需要,各城市都有編制VOCs源清單的需求,單是目前編制VOCs源清單的技術方法、基礎資料調研方法和排放因子數據基礎等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導致編制出來的VOCs源清單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存在很大問題。本技術導則也擬提出一個較為系統的方法來推動VOCs源清單編制的規范性和可靠性。

問:《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有哪些指導原則?

答:1、科學實用性原則。在確保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的科學性與規范性的同時,應注重揮發性有機物污染來源的診斷,增強為污染防治決策服務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2、標本兼治原則。既要滿足城市與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長期需求,又要服務于重污染事件的源識別、預警與應急控制措施制定。以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常態化工作為重點,同時加強對重污染過程污染來源的解析與驗證。

3、因地制宜與循序漸進原則。各地根據自身污染特征、基本條件和污染防治目標,結合社會發展水平與技術可行性,科學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方法;隨著源解析技術進步與環境信息資料的完備,不斷完善和更新源清單結果。

問:《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答:VOCs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主要包括5部分內容:(1)VOCs排放源的分類方法;(2)VOCs源排放量的計算方法;(3)VOCs源的排放因子取值方法的建議;(4)VOCs源的活動水平的調查方法;(5)VOCs源排放清單的驗證方法。

問:《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呢?

答: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本技術指南是一個面向全國的指南,各城市需要根據各自的VOCs源的特色,考慮是否存在本導則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或者遺漏;(2)在VOCs源清單的編制過程中注重與其它污染物(SO2、NOx和顆粒物)編制過程中聯系和差異;(3)特別注重在可能的條件下開展本地VOCs源的排放因子的實測;(4)加強構建的VOCs源排放清單的驗證工作。

關于《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

問:《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答:氨氣是(NH3)是大氣中最主要的堿性氣態污染物,也是形成大氣細顆粒物的重要前體物。但我國對氨排放研究和控制的重視度還不夠,已有的大氣氨排放清單技術和估算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套用國外現有成果,缺乏一套科學準確的氨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方法和相應的技術指南,無法反映我國氨排放的自身特點。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對氨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利用環保公益項目積極部署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基于大量研究成果的總結凝練,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組織編制了《氨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

問:編制《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哪?

答:明確氨排放清單編制的指導原則、技術方法和結果應用,建立適用于中國氨排放的估算方法,用來科學規范和指導各地區各行業的氨排放清單編制,為大氣污染防控提供科學有效的支撐。

問:《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提出的技術路線是什么?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答:氨排放量清單的編制包括:首先,確定污染排放源分類;然后獲取相應的活動水平,依據條件選取適當排放系數數據;最后根據活動水平和排放系數計算得到氨排放的總量。

對于各行業排放源的活動水平數據,要求通過省市縣統計公報(原則上以低級單位上報數據為優先)、文獻數據以及市場調研等方式,獲取可靠信息。在數據可獲取的前提下,要充分考慮不同農業過程和畜牧業種類等特征,在氨排放源清單的編制中,進行深層次的劃分。由于氨排放系數測量的專業性和困難性,不推薦另行測定排放系數,建議直接采用本指南推薦的排放系數數據及相應的計算方法。

各地應根據“標本兼治”、“因地制宜與循序漸進”原則,結合環境管理目標、要求,以及開展氨排放清單建立工作所需的基礎條件(基礎數據、技術能力),選擇適合實際的氨排放清單編制的技術方法,并依此制定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

問:《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是否具有側重點?

答:技術指南主要提供了氣態氨排放源的分類方法、排放系數數據庫的建立、排放總量的估算流程及結果評估。將污染源分為七大行業:農田生態系統、畜牧業、生物質燃燒、化工業、人類排泄物、機動車排放、廢棄物處理。從調研、年鑒統計等資料中獲取各行業的活動水平。對于排放系數,本指南綜合了在華北典型農業產區的觀測和已有的氨排放系數的測定結果,優先選用我國本地測量數據,其次選用國外結果,并考慮影響因素對排放系數的修正,匯編了一套完整的氨排放系數數據庫。在此基礎上,由活動水平乘以排放系數,獲得氨排放總量。最終結合大氣光化學模型,外場觀測及源反演技術,對氨清單結果進行評估和驗證。

側重點方面,由于與典型人為排放氣態污染物不同,氨排放以農業源為主,是面源的排放形式,而且具有典型的季節性特征,該指南主要側重于對主要氨排放源,如農田施肥和畜牧業的細化分類,和排放系數適用性等問題,并且進一步明確了氣象要素和環境條件對于氨排放強度的影響,強調局地條件對于氨排放過程的影響。

關于《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

問:《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出臺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答:我國大氣環境污染嚴重,對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九五”期間,我國開始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但由于目前排放總量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不直接對應,制定污染源減排方案時未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污染源控制帶來的空氣質量改善效果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污染減排對應的環境質量改善效果,有些地區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完成了,但是空氣質量達標目標依然落空,無法滿足民眾對空氣質量提升的迫切需求。而前期在北京、唐山等地的研究發現,相同的污染源排放量,由于污染源方位、距離、區域地形、氣象等因素的不同,對目標區域環境質量平均濃度貢獻最大能差5倍左右。依據污染源單位排放量對環境質量貢獻大小來確定區域各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可優先控制減排效果明顯和環境質量有效改善的污染源,可大大節省控制費用并能提高控制效果。因此,實施污染源分級,有利于進一步挖掘污染物有效減排潛力,推進污染源的科學減排、效果減排,對應對重污染過程、實現空氣質量改善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很早就開始關注大氣污染源分級與優化減排問題。基于北京工業大學前期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北京綠色奧運重大項目和環保公益項目一系列對污染源分級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的總結凝練,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織編制了《技術指南》,用于指導各地進一步挖掘污染減排潛力,改善空氣質量、應對重污染過程,在科學和規范基礎上開展污染源分級工作,確定不同污染源的優先控制級別,為大氣污染源優化減排方案的制定與空氣質量的快速有效改善提供科技支撐。

問:《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哪?

答:出臺該指南的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指導我國污染源優化減排方案制定。

我國傳統的污染源控制以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為主,未考慮不同污染源控制帶來的經濟與環境效益,該指南通過確定不同污染源的優先控制級別,可指導城市或區域污染源優化減排方案的制定,促進我國污染源控制向科學減排、效果減排發展。

2、促進空氣質量快速有效改善。

基于目標區域不同污染源的優先控制分級結果,實施污染源優化減排方案,可促進目標區域空氣質量的快速有效改善。

3、為經濟能源結構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基于目標區域不同地區污染源的優先控制分級結果,也可為目標區域經濟能源結構和工業布局的時空分布優化調整提供科技支撐。

問:《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的指導思路和原則是什么?

答:1、科學性與實用性原則。以污染源優化減排與空氣質量快速改善為最終目標,基于多地數年的污染源實地調研與環境規劃管理研究工作,結合在典型地區開展的示范應用結果,確定指南內容與工作步驟,使指南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2、適用性、可操作性原則。分級內容的設計、分級方法的選擇等在保證科學性的基礎上,同時考慮到各地實際操作過程的可行性。

3、因地制宜與循序漸進原則。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不同,大氣污染特征存在差異,各地應根據實際污染源情況與環境管理需求,科學開展污染源分級工作。

問:《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主要側重于哪些方面的問題?

答:該《技術指南》主要針對《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與《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中提出的加強污染物減排、堅持污染物減排與質量改善相同步、建立以總量削減和源頭控制為核心的環境綜合管理技術支撐體系等國家環保科技需求,提出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方法,為制定我國污染源優化減排方案、實現空氣質量的快速有效改善提供科技支撐。

問:《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包括了哪些技術方法?

答:該《技術指南》針對常規污染物(SO2、NOx與顆粒物)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給出了兩類污染源分級內容,即基于常規污染物環境影響大小的污染源分級與基于臭氧生成潛勢的VOCs污染源分級。具體內容包含污染源清單建立、空氣質量模型選取、目標區域VOCs成份譜測試與收集、污染源單位污染物排放對空氣質量影響評估、污染源分級指數計算等,并分別提供了上述兩類污染源分級的技術方法、工作流程與結果應用等。

問:使用《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應該注意什么?有哪些具體要求?

答: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對于污染源優化減排具有重要參考作用。基于本技術指南得到的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結果,從科學的角度得出污染源控制的優先順序,為污染源控制方案制定提供決策參考依據。各地環保部門在具體制定污染源控制方案時,除了參考本指南結論之外,還需要全面梳理各類企業污染物排放績效、已采取控制措施、控制技術水平等信息,結合當地產業發展政策、總量控制要求、大氣環境管理需求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制定適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管理水平的污染源優化減排方案。同時,大氣污染源分級工作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提升污染源分級工作的水平,實現的常態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