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相信,中國的成功經驗可以復制到其他國家,讓各國得到有益借鑒。”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執行秘書克里斯蒂娜·帕斯卡·帕梅爾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于2020年在中國舉行,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將以舉辦大會為契機,展示生態環境保護成就,與國際社會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作貢獻。
“2020年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近年來,各國政府、企業、公眾都在不斷提高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重視,采取相應行動。
“《公約》通過后的二十多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努力,但生物多樣性仍在喪失。”帕梅爾表示,“當前,國際社會還面臨動物棲息地喪失、海洋塑料污染等諸多問題,我們來到了人類命運的節點,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2020年是極其重要的一年。”帕梅爾說。2020年10月,《公約》196個締約方將齊聚中國昆明,在《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審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確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新目標。
據了解,《公約》于1992年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已成為聯合國環境與發展進程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環境公約之一,為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持續利用和惠益分享發揮了重要作用。締約方大會是《公約》的最高議事和決策機制,每兩年召開一次,大會成果將主導《公約》進程的發展走向,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明方向。
為什么選擇中國?
在采訪過程中,帕梅爾回憶起確定大會主辦方的歷程:“有多個國家申辦《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但我們認為中國更適合。”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包含著生物多樣性的智慧。”帕梅爾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中國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成績斐然,我們非常高興可以在中國這樣重要的國家舉行《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帕梅爾點贊中國方案。
中國于1992年6月11日簽署《公約》,于1993年1月5日正式批準,是最早簽署和批準《公約》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已達2750處,其中國家級474個;各類陸域自然保護地面積超170萬平方公里。很多自然生態系統和大多數重要的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保護,大熊貓等珍稀瀕危的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
大會有哪些內容值得期待?
當我們談論生物多樣性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
在帕梅爾眼中,生物多樣性不僅關乎野生動植物,更關乎我們的切身利益。“例如,生物多樣性作為基礎設施,帶來各種食物,生物多樣性帶動生態旅游,創造經濟效益。”
帕梅爾說,這次大會主題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切中要害。
展望大會,帕梅爾表示,大會將探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尋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雙贏的策略。196個締約方政府將共同尋找解決方案,把國際政策融入國家治理,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
大會不僅是確定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契機,也是能力建設的平臺。帕梅爾說:“中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許多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還有許多國家并不了解,我們希望更多國家借鑒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