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中國資本和金融賬戶出現了1173億美元逆差,國際收支賬戶從“雙順差”格局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格局,這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2012年金融數據顯示,繼2011年第四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出現1998年以來首次季度負增長后,2012年第一季度外匯儲備大幅增長1238億美元,但此后的二季度再次出現季度負增長,較上季減少650億美元,三季度增長500億美元,四季度微增200億美元左右,全年儲備資產增量大幅減少。
比外匯儲備增速放緩更大的變化是,資本跨境流動已經從單邊順差轉成“雙向流動”。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2012年中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2138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965億美元,而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卻高達1173億美元,比2011年順差1861億美元大幅減少了3034億美元)。其中除第一季度外,第二至第四季度中國資本項目和金融均呈現逆差,這是1999年以來國際資本和金融賬戶首次出現年度逆差。
而這種雙向波動的變化也早已在外匯占款數據中得到體現:去年以來,新增外匯占款出現了罕見的弱增長和負增長的局面。2012年1-6月新增外匯占款僅有3026億元,還不到去年同期增量的15%,下半年更是多次出現負增長,最新公布的數據是,12月份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增加1466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增加135億元,2012年全年兩個口徑的外匯占款增加了4900億和4200億元,分別比2011年下降了81.9%和83.2%。
國際收支賬戶從“雙順差”格局轉為“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格局,“一增一減”意味著國際收支總體將趨于平衡,而這必將對央行貨幣創造機制和貨幣政策產生深遠影響。與發達國家相比,由于央行資產擴張主要由外匯資產引致,貨幣政策靈活性/主動性不高,難以應對復雜環境。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結構看,央行總資產主要由國外資產(外匯、貨幣黃金、其他國外資產)、對政府債權、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對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對非金融性公司債權和其他資產組成。
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看,由于外匯資產不能自由使用,因此引發了擴展債務資金的內在要求,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債務資金,形成外匯占款。根據資產恒等于負債的會計關系得到基礎貨幣的簡化式:基礎貨幣=外匯占款+對金融機構貸款+各類證券及投資+其它凈資產-財政存款-央行債券。央行資產負債表結構的變化反映出中國貨幣創造機制的變化:過去在基礎貨幣供給中曾起主導作用的“對金融機構貸款”占比近年來呈不斷下降趨勢,外匯占款已成基礎貨幣供應主渠道,并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持續膨脹(截止2012年10月底,央行資產規模達到4.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實施量化寬松的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為全球第一),GDP占比不斷上升。更為嚴重的是,由于資產嚴重外化,央行不得不發行大量的票據或吞吐國債來沖銷流入的外匯資產,因此,本質而言央行是以擴大債務(發行央行票據和國債)為基礎的兌換外匯資產的被動貨幣創造過程,其代價就是本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而未來當外匯儲備增速放緩,甚至出現年度資本金融賬戶逆差成為常態的背景下,也預示著中國貨幣創造機制改革時間窗口正在臨近,央行不再承擔“買賣”和“對沖”外匯的角色,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以及利率和匯率市場化亟待加速推進。
當前,人們比較擔心的資本金融賬戶逆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投資負收益以及資本流出(外資流出)所導致的。首先,負收益問題。1998年以來,中國僅有2007-2009年三年投資收益凈額為正,其他年份均為負值,其投資收益凈額累計高達-1654億美元。而2012年服務貿易與海外投資負收益合計高達1130億美元,投資負收益問題十分嚴重。其次,資本流出問題。我們認為,未來資本流出,特別是中國本土資本主動流出將成為常態。事實上,近些年,中國海外投資步伐正在加快,2002~201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達44.6%。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201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1.69萬億美元,年末存量21.17萬億美元。以此為基礎計算,20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占全球當年流量和存量的4.4%和2.2%,分別名列按全球國家(地區)排名的第6位和第13位。未來5-10年,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的工業化階段,需要中國在全球化產業分工中上升到新的階段,需要全球化配置資源,中國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對外投資大國。
資本和金融項目年度逆差無須過度擔憂,我們更需關注的是其背后的結構性和趨勢性變化。受制于外匯資產的央行資產負債結構正在發生重大改變,形成基于本國信用的新貨幣創造機制勢在必行。而在管理對外資產方面,在暢通人民幣資本內外循環通暢的基礎上,中國也必須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提高資產收益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健康、良性的國際收支平衡格局,真正提升中國資本的話語權。(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