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上海世博會呈現兩大創新亮點 動遷工作獲99%以上動遷居民支持  -廣州決定收回80宗閑置土地 堅決打擊囤積 下半年房價將加速上漲 -今年洪災直接經濟損失525億元 因災死亡652人 陜西洪災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廠實現利潤翻番 下半年鋼價不會有大回落  -滬深股市低開高走 滬指站上4400點 兩市總市值逼近20萬億元 -《優撫對象醫療保障辦法》8月1日起實施 優撫對象可享受3項優待 -3月末我外債余額$3315.62億 黑石大跌 國家匯投公司虧損5億美元  -5油企獲首批原油經營資格 民企可經銷成品油 高額投資成門檻 -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稱GDP應控制11%內 -中國今年第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7月基金新增資金有望上沖800億元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3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進入7月份以來,由于宏觀政策趨緊,但在長期牛市未變的前提下,滬指出現震蕩橫盤走勢,并基本圍繞3800點上下徘徊,頗有幾分“平衡市”的味道。

借助近期新基金、創新基金的獲批發行,以及老基金的持續營銷,7月份最樂觀估計近800億元基金新增資金入市。對此,研究人士認為,800億元新增資金數目不算小,但考慮到新股的發行相抵作用,其根本無法扭轉近期“平衡市”態勢,何況在最近人氣低迷的情況下,實際發行可能遠沒有理論數據樂觀。

創新基金“撐門面”

相對于近期股市的低迷,多只創新基金的相繼亮相,幾乎成為市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是國投瑞銀瑞福優先首日發行遇冷的尷尬,讓人不得不為目前的市場狀況捏把汗。

昨日,作為首家銀行系創新型基金,工銀瑞信紅利基金開始發售,具有一年封閉期、每年最多6次分紅等特點,目標募集份額上限60億。而據工銀瑞信基金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工銀瑞信紅利基金因受到投資者關注,銷售進展比較順利,估計會提前達到募集上限。同為創新基金的國投瑞銀瑞福分級基金,其瑞福進取份額已經達到30億上限結束募集。此外,首只創新封基大成優選基金也已獲批,發行上限為50億。這樣,按最樂觀計算,3只創新基金將為市場帶來170億元新資金。

此外,長城品牌優選基金日前獲批發行,將于近日通過建行等銷售渠道公開發售。據業內估計,該基金的規模應該在100億元左右。博時基金旗下基金裕華轉型而來的博時新興成長基金也將于7月19日起集中申購,限量150億。

而據記者了解,目前還有3只過會新基金在排隊拿批文,不出意外7月份將魚貫而出。

老基金扎堆持續營銷

除了新發基金外,老基金的持續營銷也在進行中。

資料顯示,7月中旬前后,包括海富通精選基金、國聯安德盛精選基金、萬家和諧基金以及益民紅利成長4只基金將陸續進行拆分,而拆分后的規模上限分別為80億、100億、50億和40億元。這樣,4只老基金拆分將最多帶來270億元資金。

而景順長城基金近日公告,旗下新興成長基金將向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比例分紅,即按每10份基金份額派發現金紅利12.3元,權益登記日及除息日均為7月17日。而在分紅后基金凈值大幅降低,該公司將同時在工行、農行等渠道啟動新興成長基金的持續營銷活動,規模上限在100億左右。

巨量資金難改“平衡市”

這樣,即使最樂觀估計,7月份近800億元新增資金入市。

“新資金入市總歸是好消息!”昨日,民族證券基金分析師劉佳章就此評價,“但很難改變目前股市‘平衡市’的態勢。”他指出,800億元的資金相對股市來說并不大,同時,監管部門新股發行的腳步并沒停止,相信能夠抵消新增資金帶來的利好,由此“平衡市”短期不大會變。

同樣,中投證券的張宇博士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新資金的入市,最大作用是匯聚市場人氣,而且在長期看好牛市的前提下,三四十家新基金在排隊等待獲批發行,但新基金發行后也未必會立刻建倉,估計監管層也在有意控制發行節奏,況且目前還未到救市的地步,很難再出現5月30日后短期批準4只新基金發行的一幕。(李銳)

來源: 新聞晨報

圖片新聞:
長江上游強降雨形成新一輪洪峰 三峽工程首次發揮防洪功能
中國將在北部灣重點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緩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能源發展戰略規劃/ 07年中國改革重點行業
· 中國經濟博弈高油價
· 投資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車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