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在公開場合的態度越來越模棱兩可,彼此矛盾和自我矛盾越來來明顯。有基金公司投資總監直言“藍籌泡沫”,基金經理們的恐高心理可見一斑,但在具體操作上,基金經理卻表現“不畏調整,越戰越勇”的姿態,這勢必讓基金重倉股漲了又漲的“二八現象”再度上演。
4300點、4500點、4800點,指數直沖5000點而去;500億、600億、700億,基金首發認購規模不斷刷新紀錄。
就在此時,基金經理在公開場合的態度越來越模棱兩可,彼此矛盾和自我矛盾越來來明顯。
矛盾一:
基金做多與藍籌泡沫
本月初,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召開2007年下半年投資策略會,公司投資總監公開表示,目前牛市已進入第四階段,而他將牛市一共分為四個階段,不需要太強的理解能力都可以聽出其大意:“牛市已進入最后一個階段”。不過,這位投資總監似乎也知道其身份不便于過于唱空,所以又加一句“說牛市進入第四階段,并不代表我們不看好市場”。正是在這次策略報告會上,這位投資總監提出“藍籌泡沫”,質疑因人民幣升值和通脹帶來的地產股股價飚升。
同樣對股指飚升感到害怕的基金經理不止一個。一位一年多以來長期保持高比例持倉的人士私下跟記者說:“如果我是個人投資者,我覺得完全可以選擇退出股市了。”
與基金經理們的恐高心理矛盾的是,基金在具體操作上呈現“不畏調整,越戰越勇”的姿態。比如,有數據統計稱,8月份的第二個交易周基金在滬市再度大舉加倉,凈買入高達135.5億元,創12周以來新高。
市場對基金的這種“越戰越勇”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在工商銀行8月8日拉第一根大陽線時,有業內人士希望通過記者打聽到近期基金整體凈申購情況。他認為,工商銀行的這種爆發性上漲與基金不斷有大額資金涌入有關,而這種資金流入趨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這會導致基金重倉股一漲再漲的“二八現象”會非常嚴重。這一觀點得到一些研究人士的認同,一家著名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士表示,基金目前抱團的現象相當明顯,雖然重倉股已漲幅相當大,但只要資金流入情況不改變,重倉股仍然相對低價股題材股安全。
在基金大筆凈買入的背后是基金重倉的行業越走越高,銀行、地產、航空、有色、鋼鐵組合成了“5·30”之后的結構性牛市?;饍糁狄脖憩F得越來越優異,更多的資金蜂擁而入,搶購基金。
矛盾二:
管理者與投資者的矛盾
既然基金經理們都對目前高度亢奮的市場感到不安,為什么不停止基金申購,不再發行新基金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基金管理公司的利益體現在管理規模的大小,而不是基金持有人盈利的多少。以固定費率提取管理費的基金公司,自然希望管理的規模越大越好,停止申購和停止發行新基金無異于“自斷財路”。
事實上,基金管理公司與基金持有人的這種關系,也成為公募基金近期業績遠高于私募基金的原因。一位參與私募投資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他能夠理解私募基金今年的業績遠不如公募基金,因為“制度完全不一樣。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自己也拿了錢,和投資者的錢放在‘一個鍋’里,而且他們的報酬也是要看基金賺不賺錢,賺多少錢。也就是說,基金持有人的盈虧和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直接相關。當基金管理人覺得市場風險很大時,他們自然會降低持股比例以規避風險,現在這種行情下,業績就跑不過總是滿倉操作的公募基金。”
一位基金經理對上述說法表示一定程度的認同。他說,由于公募基金的排名、考核方式直接導致基金經理更看中相對排名,而不是私募基金的絕對收益。因此,就算基金經理個人已看空市場,但也不敢輕易減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看空不做空”。
矛盾三:
QDII與萬億股票基金的矛盾
“QDII出來后,我覺得應該可以考慮買一點。不要把資產全部放在國內,現在國內股市太高,房價也太高,已經到了要分散風險的時候了?!彪m然有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因素,這位基金經理對QDII的興趣仍然濃厚。
獲得QDII資格的基金公司也認為,在A股股指4700點的高位,銷售QDII或許正是一個好時機。然而令基金公司左右為難的是,強調QDII的分散風險的必要性,不得不提及A股目前高位運行的高風險。但是,QDII給基金公司帶來的利益顯然是難以與A股股票基金相提并論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預測,QDII首發規模能達到20億美元已是非常好的成績,也就是人民幣170多億元,而該公司管理的A股股票基金已遠超過1000億人民幣?!盀榱诉@200億的QDII,唱空A股肯定得不償失。”
如何把握宣傳尺度,既不傷害國內投資者投資A股基金的熱情,又可以調動他們投資QDII的積極性,這實在是個難題。
矛盾四:
規模超常規增長與管理能力的矛盾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基金公司對明星經理的宣傳驟然減少,轉而加強了投資研究整體團隊和理念的宣傳,甚至有基金公司在宣傳中或多或少的暗示,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對基金業績的影響并不大。
基金經理個人對基金業績的影響正在減小,這確實是事實的一部分。一方面,基金規模越來越在,“類指數化”投資已成為基金經理們共同的選擇。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宣傳策略的改變也是基于另一個尷尬的現實:大批基金經理流失,特別是過去重點宣傳的明星基金經理的流失。
一家基金公司究竟有能力管理多大規模的基金?一只基金的規模究竟多大較為合適?基金經理應該具備哪些上崗的基本素質要求?這些都非常模糊。今年年初,監管層對基金發行規模和發行速度進行限制,一方面是出于對市場高熱的擔心而限制資金流入,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基金公司管理跟不上規模的擴張。
通脹脅持股市
“5·30”可以說是股民基民心理轉化的分水嶺,“5·30”之后,以前打聽股票的人開始轉而向筆者咨詢“買哪只基金好”,“還不如買基金”的感嘆不絕于耳。
然而,基金經理面對如此踴躍的基民并不是欣喜萬分,而是多多少少帶著無奈甚至是擔憂。只要基民不斷的申購,基金經理就得不斷買入,盡管股價已高得他們自己都感到害怕。從目前情況看,基民涌向基金的情況正在加劇。上周有兩只基金火爆發行,有消息稱,某基金首發的申購戶數近百萬戶!
于是,有了“基民脅持股市”的說法。
基民何以會脅持股市的?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老百姓“無知者無畏”,造成資金蜂涌而入。這一說法與“全民炒股說明股市過熱”一說有類似之處。有專家或者權威人士認為“目前股市有過熱跡象”,其理由就是一些股民根本不了解股市就在買股票買基金。誠然,無知者無畏,這確實是中國股市所特有的。但以筆者觀察,有知者同樣也無可奈何的選擇了股市,心驚膽顫的參與“博傻”游戲,因為,除了股市樓市,老百姓別無選擇。
“投資股市有風險,不投資股市更有風險”,這是2005年某權威人士的一句名言,放到今天同樣適用。正如基金經理所說,目前股市有較大風險,但在高通脹的情況下,不投資同樣有風險。人民幣對內貶值已是不爭事實,現在人民幣的購買力相對五年前只是幾分之一的水平,不投資,手里的錢就像大太陽下的冰棒迅速的縮小。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參與投資是每個個人的理性選擇,而放眼中國,除了房子和股票外,并沒有更多可供普通投資者參與的市場———這就造成了全民炒股和炒房的局面。(榮 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