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日“聚光度”和“敏感度”最高的8月份CPI數據,多位專家昨日指出,期貨市場特有的規避風險和發現價格功能,在遏制CPI漲勢中大有作為。
國家統計局周二公布的8月份CPI數據顯示,8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6.5%,創下11年來新高,而食品價格漲幅更是達到18.2%,其中,糧食價格上漲6.4%,油脂價格上漲34.6%,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49.0%。
在昨日召開的“2007國際玉米產業大會”上,專家們認為,食品價格是本輪物價上漲的“元兇”,食品價格上漲的根源又在于糧食、食用植物油、豬肉等價格的攀升。玉米作為飼料、糧食和工業原料,其產業變動和價格趨勢備受矚目。
緊縮預期無礙農產品牛市
今年5月份以來,有色金屬等多種生產資料價格徘徊不前,鋁和鋅等個別品種還不斷創下階段性低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豆、小麥等走出一波兇猛的牛市行情,一度逼近2004年的歷史高點。這種二元化通脹結構在8月份CPI數據中得到明確的反映:食品價格上漲18.2%,非食品價格僅上漲0.9%。
為何出現這種走勢迥異的局面?與會專家們解釋,農產品的上漲完全是由于結構性供需矛盾而非流動性過剩所造成。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教授介紹,過去三年我國連續實現糧食大豐收,三年增產1226億斤,但目前供應缺口仍達361億斤。“人口增長、城鎮化比重提高、居民生活改善以及工業性需求增加等,造成糧食供需缺口不斷放大,”他表示。
同時,農產品供應可以隨需求有效增加的傳統觀點也受到挑戰。柯炳生介紹,以大豆為例,2006年我國進口大豆2828萬噸,相當于2.35億畝耕地產量,約占我國可耕種土地面積的10%。在現實國情下,我國顯然無法做到。
食品價格上漲推動CPI不斷攀上歷史高點引發了市場的重重憂慮。為此,央行連續發行定向票據、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特別國債。但與會多位專家表示,收縮流動性對有色金屬、鋼材等影響顯著,但對農產品期貨市場影響不會太大,因為后者價格主要取決于自身的供給與需求。即使再度采取調控措施,短期內也無法增加農產品供給,也就難以改變其上漲趨勢。“就農產品價格而言,不會因為政府緊縮流動性而改變供求關系,一些副食品價格會因為政府的組織生產而增加投放,但目前的農產品期貨價格,預計仍將延續其原來的運行趨勢。”中信建投期貨公司的專家表示。
期貨市場大有作為
如何將通脹“猛虎”關在籠子里,與會專家結合期貨市場功能和作用紛紛支招。
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會長白美清認為,當前應重點加快期貨市場建設和推動暢通高效的物流體系建設。他說,期貨市場是商品與金融的融通地,影響糧食價格形成的各種政策、經濟、自然等因素及未來市場預期在此匯集,所形成的價格集中、客觀、權威,具有預期導向作用。完善的期貨市場對于建立市場化的糧食資源配置機制、平衡區域間糧食價格波動有著重要作用。我國是糧食生產和需求大國,但農產品期貨市場發展較為滯后,需要在增加品種數量、放寬參與主體限制、擴大市場規模等方面推動市場發展。同時,在物流體系建設方面,應推動暢通高效的儲運系統及市場信息系統建設,以提高市場效率。
以豬肉價格上漲為例,吉林糧食集團副總經理姜建華表示,豬肉價格暴漲是前期暴跌的市場反應。由于疫情的高發導致生豬供應緊張,使得生豬價格波動劇烈而且無序,養殖戶利潤波動很大,虧多賺少現象非常普遍,嚴重打擊了其養殖積極性,極不利于行業的穩定發展。如果推出生豬期貨,再加上玉米、豆粕、小麥等飼料原料的期貨品種交易,將為養殖企業構建完整的避險鏈條。
白美清表示,生豬期貨作為非常有效的生豬養殖風險管理工具,已經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獲得了成功,對于這些國家養殖業的穩定發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由于一般情況下飼料成本對生豬養殖成本影響較大,因此對于規模養殖戶,應積極引導其利用玉米、豆粕等期貨市場在飼料環節降低養殖成本。
還有多位關心期貨市場的老專家們強調,要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價格信息,服務農民增收和市場宏觀調控。他們認為,期貨價格真實、客觀且具有超前性,利用期貨價格信號指導糧食生產、銷售和進行市場調控能夠增強經營、調控的主動性。在市場開放的新形勢下,應加強對農民的信息服務,使農民能充分利用市場信息、特別是超前的期貨價格信息調整種植結構、把握好賣糧時機,增強農民在市場環節的增收能力。
他們表示,近幾年來,開展玉米、大豆等品種的大連商品交易所加強了對東北種糧農民的市場知識培訓和信息服務,使部分東北種糧農民學會了利用超前的期貨價格種地賣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在糧食市場宏觀調控中,鑒于期貨價格對市場價格趨勢的超前反映,有關部門可多參考期貨價格信息,及早應對,增強調控的主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