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報告顯示,2007年,連接境外股票、商品、利率和匯率的產品出現了大面積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現象
“去年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有不少投資價值極低,甚至可以被稱為‘垃圾’,根本不該拿出來賣。”泰達荷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繆鈞偉3月1日在中國社科院 金融研究所《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發布會上做出了如上表示。
這份報告對去年發行的近千只銀行理財產品進行了評價,其結論印證了人們對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擔心。
據介紹,2007年人民幣理財產品共發行1302只,外幣理財產品發行1760只,均遠超過2006年的水平。打新股產品從2006年的10只左右,迅速膨脹到2007年的150只以上,占人民幣股票產品的47%。連接境外股票產品發行數量僅次于打新股產品,占46%。
報告顯示,正是占到銀行理財產品近半份額的連接境外股票、商品、利率和匯率的產品,在2007年出現了大面積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負收益現象。在發行銀行方面,不僅中資銀行暴露出產品設計方面的缺陷,甚至因此引發了糾紛,外資銀行的產品也表現出結構設計越來越復雜、產品投資價值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的現象。
報告顯示,去年發行的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的人民幣境外股票類產品,中資銀行占比為17.24%,外資銀行占8.33%。
在美元境外股票產品的評價中,也出現了4只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的產品,例如深圳發展銀行的產品——“聚匯寶”超越計劃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其期望收益率、超額收益率分別為0.03%和-2.97%,實際收益率是零。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評價與設計團隊”負責人、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說,報告用期望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來衡量一種理財產品的投資價值。超額收益率是期望收益率與同期限同幣種存款利率之差。超額收益率越高越好,如果小于零,則表明該理財產品還不如銀行存款,基本沒有什么投資價值。
同一天,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沈炳熙透露,雖然絕大部分去年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60%以上的產品收益率低于6%,更低于一年期貸款利率(7.47%,截至2007年12月21日)。
報告認為,2007年連接境外股票的產品表現較差。原因一方面在于基礎資產市場(境外股票市場)受次貸危機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一方面則在于銀行產品的結構存在問題。尤其是外資銀行,其許多產品結構設計極其復雜,但投資價值卻不敢令人恭維。
“結構復雜多樣未必等同于較高的投資價值。”報告稱,就人民幣境外股票而言,2007年出現負超額收益的產品6只,其中,花旗銀行的產品——2007年“掛鉤5個股票組合的正數優異表現”人民幣1年期結構性投資賬戶,因其超額收益率低至-3.01%而居投資價值最差產品的榜首。該產品表現較差,并非主要因為境外股市下跌,而是因為存在嚴重的結構設計問題。
其他銀行的產品雖然平均來看有正的超額收益率,其中仍不乏結構設計不當、投資價值極低的產品,例如,東亞銀行的“東亞‘聚圓寶’投資產品-系列2”,其超額收益是-1.14%。
在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中,中外資銀行也都有較多產品出現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的情況。例如,招商銀行的“金葵花”-金屬系列之“鋅鋅”向榮美元理財計劃,超額收益率為-1.48%,實際收益率為零;花旗銀行的“漲跌雙贏型”美元1.5年期產品,其超額收益率為-2.065%;華僑銀行發行的美元匯率產品則出現較多問題,如“雙利寶”3個月美元保本理財產品、“聚寶利”6個月匯率區間外保本結構型存款產品等,超額收益率均為負值,實際得到的收益率都只有0.5%,遠低于相同期限的美元存款利率。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主任李伏安表示,理財產品的最后收益高低,不管是跟存款利率還是跟大市比,一定有一個平均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上算盈利,低于平均水平算虧本,不可能所有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市場上不可能不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的理財產品。
李伏安提出,最關鍵的不是有沒有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的理財產品,而是營造一個公平交易環境,即金融機構有義務向投資者全面客觀地講解產品和提示風險,投資者自己也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郭永剛 魏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