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日前叫停網上銀行等理財產品自助銷售渠道,使得部分商業銀行的銷售收入受到較大影響。對此,銀監會近期將繼續出臺一些規范銀行理財產品的意見,重點放在進一步防范風險上,同時將兼顧商業銀行利益,減輕整肅給理財產品業務帶來的壓力。
專家認為,建立規范的理財市場遠比銀行短期收益來得重要,建議銀行加強零售、交易及合規部門協調性,從源頭控制風險。
銀行理財收入縮水
今年4月份,銀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前必須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對產品進行風險適合度評估,并且評估必須在網點當面進行。執行這一規定,意味著商業銀行必須關閉網上銀行等自助渠道。
實際上,自2007年以來,通過網上銀行等自助渠道進行理財產品交易的絕對量和相對份額不斷上升。例如,某家主要商業銀行通過網上渠道購買理財產品的筆數已達到總交易筆數的60%,交易金額已達到總交易金額的45%。而在執行上述規定后,理財收入出現了縮水。
該行零售業務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由于資本市場火爆、公眾理財意識蘇醒,去年開始,銀行理財業務收入獲得極大增長。該行去年共發行173只理財產品,發行總量折合人民幣約1060億元,同比銷量增加近736億元,增幅達250%,創造利潤3.3億元。
該負責人坦言,由于理財產品以中高端客戶居多,這些客戶使用網上和電話銀行的交易替代率較高,叫停自助渠道后,確實對理財產品的銷售產生較大影響。
某商業銀行理財中心人士表示:“股票和基金風險如此大,尚可通過自助渠道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更應從客戶角度出發,提供便捷的交易渠道。”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銀行理財產品相當于銀行專業人員代替客戶理財,與客戶自行購買股票和基金有本質的不同,因此,客戶在購買前非常有必要充分了解產品的風險和投資情況。”
規范市場比短期盈利重要
銀監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銀監會將不斷規范和整肅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目前,各地銀監局已將當地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情況匯總至總部,銀監會將根據本次調研結果進行通報。
郭田勇認為,理財產品涉及到不同的投資市場,今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和海外市場收益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在現階段整肅規范市場十分必要,否則可能會激化市場矛盾,影響投資人利益。
他建議,對于部分風險較低、投資標的明確、客戶認可度高的理財產品,可通過自助評估渠道進行產品適合度評估;對于高風險理財產品如結構性產品、QDII理財產品等,可視具體情況要求客戶前往網點,與理財人員當面進行產品合適度的評估。而高端客戶,則可通過理財人員實行“一對一”的上門服務進行產品適合度的評估、風險提示以及獲取客戶就產品風險認知的簽字確認函。
某商業銀行研究部負責人認為,由于銀行理財產品的開發環節通常涉及零售銀行部、資金交易部、法律合規部三個專業部門之間的分工合作,銀行在加強這三個環節協調運作的同時,應提高對產品開發質量的重視,以在業務源頭上控制風險。比如,零售銀行部作為負責產品銷售的部門,根據市場需求提出產品開發計劃和實際需求,跟蹤產品開發全過程,保證該產品以客戶利益最大化為原則;資金交易部負責產品的設計開發和資金運作,資金部更細分為產品開發、資金運作和中臺控制的前中后臺分離的風險控制體系;合規部門則負責所有理財產品的合規合法化審核,同時對所有產品條款和宣傳用語進行評審并提供法律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