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將于今日開始招標發行。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對中小企業短融券發行和交易前景并不看好;從更深層次來說,直接融資并不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好渠道。
信用風險“高于一切”
記者采訪發現,大多數機構并不看好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而理由主要集中在信用風險上。某基金業人士稱,現在整個金融市場情緒很差,風險回避意愿很強,這也導致債市瘋漲,不過中小企業短融券風險很高,“牛市中推出還差不多”。他表示,基金應該不會購買,而且之前相關監管層傳達過要求基金嚴格控制信用風險的精神。
某大型券商債券人士告訴記者,他直接回絕了主承銷商的詢價要求,還是不參與為好——“這么高的風險,出了事誰來負這個責任,買它還不如買股票”。
來自多方面的約束限制了這類短融券的市場需求。申萬研究所指出,保險公司明確不能投資凈資產在15億以下的短融券;基金投資的可能性受到主體評級的限制;而銀行對短融券的投資多以是否給予授信額度作為標準,但對于中小企業的風險考核難度往往大于大企業,因此預計該類短融券將以一些授信銀行、當地城商行、信用社以及第三方資金投資為主。
來自另一家券商的交易員猜測,一般機構不會拿,最終有可能是主承銷商自己“兜著”。有業內人士估計,銀行在買下這類債券后,有可能通過理財產品轉售給普通投資者。他舉例說,假定短融券發行利率為7%,經過包裝后的理財產品“承諾”收益率為5.6%,要遠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銀行在此過程中賺取了1.4%的差價,但將風險轉嫁出去了,存續期間企業不出現問題是皆大歡喜,出現問題則普通投資者買單。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次貸危機。
不僅如此,此前債市的井噴式行情讓信用定價陷入尷尬。中化集團7年期無擔保中期票據發行利率只有4%,再考慮到市場溢價,收益率水平會更低。這讓從事債券承銷的投行人士頗傷腦筋:信用產品到底應該如何定價?
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早在業內傳出中小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時,某大行中層管理人員向記者表示,其象征意義要高于其實際意義。目前機構對中小企業短融券普遍持“冷淡”態度似乎驗證了上述判斷。
事實上,直接融資并不是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好渠道。首先,無論是在中小板IPO還是發行中小企業債券,在凈資產、營業收入等經營指標上有一定要求,真正的小企業并不能進入這個市場。其次,直接融資中,企業要通過信息披露、審計、評估等方式來提升透明度,從總額上看這類費用對不同類型企業來說差別不大,而中小企業融資規模較小,單位融資成本相對較高。第三,中小企業信息透明度不高,與其他融資方相比,投資者往往需要更高的風險補償,這就要求企業要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但我國中小企業除了部分高科技企業外,大多是技術和市場都比較成熟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空間和成長性有限,難以承擔高額的融資成本。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需要大力發展與中小企業相對應的金融中介,包括小額貸款公司、社區銀行等小銀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風險投資等。就證券市場而言,應該發展風險甄別能力較強的專業投資機構,支持低信用等級證券市場的發展。(張曙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