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1.62萬億信貸資金,恐怕很難保證一分錢都沒投入股市。”針對目前市場上流傳的“部分信貸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市”的猜測,某銀行貿易融資部副總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如是表示。
而昨日A股兩市放出2700多億成交額天量并創下反彈以來新高,似乎從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種猜測。
1月信貸資金流向成焦點
今年1月份,銀行票據融資規模接近去年全年總量,達到6239億元,約占新增貸款量的38.5%。但在上述人士看來,市場不必對其中38.5%的票據融資天量“大驚小怪”——由于貼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在貿易領域企業以票據結算是必然選擇。
他表示,由于票據貼現利率與存款利率出現倒掛,若A企業對B企業有應付貨款100萬,A即使有全額存款,也不愿意以現金支付(好處是可以繼續存銀行獲利息),而會通過開具承兌匯票由持票人B企業在異地銀行貼現。
數據顯示,1月份部分票據貼現利率低于1.5%,而目前半年期存款利率為1.98%。這意味著以票據方式結算,企業存在理論上0.48個百分點的套利空間。
易綱力挺6000億票據貼現:要“敬畏”市場
鏈接名詞解釋
票據融資與貼現
純粹融資性的票據目前在我國是禁止的,但票據的支付功能本身就蘊涵了融資功能。
現在以“票據貼現”(持票人為了融資需要,在票據到期前以貼付一定利息的方式向銀行出售票據)形式存在的票據融資普遍存在,不僅銀行、企業樂于從事和參與票據貼現業務,還陸續誕生了不少專門提供票據融資中介服務的公司。
正常情況下,票據融資會在銀行和企業之間形成雙贏局面。
有鑒于此,有消息稱,監管層正要求商業銀行摸底1月資金流向,票據融資亦是摸底重點,以判斷其中是否有需要糾正之處。
“活用”信貸的三種可能
據另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部分銀行在做大低風險票據業務以擴充信貸量的戰略支配下,會和企業達成某種“默契”,并默認部分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業務。“銀行根據合同、發票核定真實貿易背景即可,實際上資金只在貿易鏈的上下游之間流動”。
例如,某企業在銀行存入100萬元,以30%左右的業內普遍保證金比例來計算,則該企業有資格開出300萬元的承兌匯票。同時,該企業再找另一企業作為持票人,并由后者向銀行貼現,再將貼現資金劃入自己戶頭,則該企業可獲得更多的套利空間。
這種“默契”顯然是監管層不允許的。不過,銀行可根據企業信用,對開票企業原則上要求0~100%比例的保證金存款,但不允許企業以信貸資金作為保證金開具承兌匯票。因此,在當前操作中,部分企業若在銀行有一定信貸額度,并將該筆貸款作為保證金存入銀行,再以全額存款保證金形式開具承兌匯票,最終就可以由該企業或其關聯企業向銀行貼現。
“直接以信貸資金作存款保證金是不允許的,但不排除有企業‘繞圈’規避這個問題。”一銀行內部人士表示,銀行也可能會和企業達成某種“默契”。但他同時表示,對銀行而言,對企業的信貸額度沒有變化,因此風險也沒有擴大。
另一種情況是,部分大型企業為降低融資成本,已將票據作為一種融資工具。即企業在開出銀行承兌匯票后,再向銀行貼現取得資金,通過信用放大,來代替一般性貸款。
而對于目前市場猜測“企業將貼現釋放的資金投入股市”的情況,據業內人士介紹,可能的操作手法是:當A企業與B企業發生真實貿易,A企業需向B企業支付貨款100萬元時,A企業在銀行有50萬元存款,并以此作為存款保證金,由銀行開具100萬元承兌匯票;當B企業收票后,便成為持票人,可向銀行貼現釋放100萬元資金;而這在銀行方面看來,持票人作為收款人,將資金用于何處,銀行是不會對流向進行跟蹤的。因此,“也不排除部分票據在貼現后流入股市。”
“銀行缺乏投資渠道”
雖然銀行方面的風險并未因此增大,但信貸資金并沒有充分運用到實體經濟的現象,已經引起了監管層的警覺。
同時,票據融資貼現率的快速下跌,直接影響的是銀行的利潤。目前,票據貼現率已下降至1.6%(月率),轉貼現率低至1.2%,甚至已經低于股份制銀行的資金成本。
昨日,野村證券發表報告指出,貼現票據增加對內地銀行股的凈息差及純利的影響在于,計貼現票據占工行、建行及中行的總貸款比例,每提升1個百分點,將令三行今年凈息差收窄1~2個點、盈利則預料減少0.4%~1%。同時,里昂證券亦給予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跑輸大市評級(H股),并給予中信銀行沽售評級。
不過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票據貼現利率從2008年的5%一路下滑至今,繼續下跌的空間已經很小,預期未來銀行的票據融資將出現存量繼續增長、增量放緩的局面。
“銀行做票據,更多也是由于缺乏投資渠道。”前述銀行貿易融資部副總表示,隨著地方配套項目的陸續立項,希望未來會更多釋放銀行的中長期信貸投放。(陳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