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直接退市面臨兩難選擇
□ 本報記者 侯捷寧
創業板市場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市場,這句話在開板之初就盡人皆知,但是,在開板后,很多人在獲得高收益的時候卻忘記了高風險的存在,深交所理事長陳遠征日前表示“目前創業板直接退市機制已經上報證監會”,這句話再次警示了創業板投資者不要忽視創業板的退市風險。
陳東征指出,創業板直接退市制度不再實行長時間的退市風險警示制度,不再強制退到下一層次市場掛牌繼續交易,主要包含三個要點:一是直接退市,二是快速退市,三是杜絕借殼炒作。
這意味著創業板的退市制度比主板更加嚴格。“嚴格的退市標準是保證創業板上市公司質量、發揮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過濾閥’”業內人士表示。
就象質量不合格的商品可以退掉,同樣,不符合標準的上市公司也應當退市,這樣才有助于維護證券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秩序,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優質的上市資源。
據了解,在海外創業板市場上,公司退市是一種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場行為,其退市率明顯高于主板市場。例如,美國納斯達克每年大約8%的公司退市,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退市率為6%;英國AIM的退市率更高,大約12%,每年超過200家公司由該市場退市。
通過較高的退市率,海外創業板市場形成了良好的信號傳遞效應,逐步建立起對上市公司嚴格的約束機制,保證了市場形象和整體質量。
統計顯示,2003~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數量,以至于納斯達克在2007年末的公司總數僅為3069家,低于2003年末3294家的水平;日本佳斯達克、加拿大多倫多創業板和英國AIM的退市公司數量盡管不及新上市公司數量,但退市與新上市數量之比均超過了50%;而韓國科斯達克退市公司數超過100家,為該市場新上市公司數量的三分之一。
深交所創業板公司管理部總監傅炳輝表示,雖然創業板設立才半年,但非常有必要且有條件盡快建立直接退市制度,該制度與保護投資者利益并不矛盾。創業板設立時間比較短,目前沒有歷史遺留問題和包袱。建立直接退市制度,實際上不涉及到對現有市場利益格局的調整,也就是說市場不需要為此支付成本。相對來講,創業板實行直接退市的條件、機會和時機都比較好。從海外創業板市場經驗和教訓來看,建立直接退市制度是保證市場最終成功非常關鍵的一點。
分析人士也指出,源源不斷的公司流出和流入是創業板市場得以保持活力的根本保證。建立直接退市制度不僅可以杜絕殼資源惡性炒作現象,減少相關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而且,直接退市也讓上市公司多了個“緊箍咒”,有助于提升創業板的質量。
但該人士也強調,直接退市制度一旦付諸實施,對投資者的影響也非常大,雖然退市制度有利于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優質的上市資源,但另一方面,投資者也將會面臨更多的公司退市風險。上市公司如果被強制退市,其股票的流動性和價值都將急劇降低甚至歸零,這一風險應當引起投資者的高度重視。
襁褓中的創業板如何祛除三高“毒素”
□ 閻 岳
創業板公司股價接連破發,讓投資者有些驚慌失措,大家不禁反問:創業板究竟怎么了?
創業板建立以來,還不足7個月,正處于襁褓(意指未滿周歲嬰兒)期。處于襁褓期的孩子,因身體機能尚不十分健全,可能出現各種成長中的不適,發燒就是最典型的表達方式。類比孩子的成長,創業板公司目前存在的“三高”——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比例,就很像是小孩子的機能性疾病。
對于這“三高”,市場各方早有詬病。因為它會影響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攪亂市場秩序,增加監管壓力。不過,高燒終有退燒時。現在創業板公司股價接連破發,少數公司業績回落,正是預料之中的必然現象。在此,我們有必要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度思考。
思考一:破發是還原一級市場的投資風險,也是在倒逼新股發行機制更加市場化。
無論是創業板、中小企業板抑或是主板,新股定價其實就是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博弈。我們常拿美國股市作為成熟股市的代表,在那里,新股發行價基本上是比照二級市場的同類股價來確定,因而被稱為“安全的市場化發行”。由于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較低,再加上一級市場新股發行市盈率十分貼近二級市場,整體上新股上市首日溢價并不高。而新股上市后破發是常態。
國內新股發行制度雖歷經多次改革,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距離完全市場化發行還有一段距離。所以,現在市場上次新股破發可以看做是還原一級市場的投資風險,上市企業回歸其真實價值的一個過程。創業板上市公司破發也如是。
在一定程度上講,創業板個股的破發可抑制投資者打新或炒新的盲目投機行為。隨著今年創業板上市企業增多,上市資源的稀缺將得到緩解。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風險定價機制也逐步發揮作用,企業的估值將更加市場化,一、二級市場的投資也更加理性,眾多創業板上市企業也將逐步踏上價值回歸的旅程。
創業板“三高”現狀肯定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但發行環節乃至發行制度本身是否也存在問題呢?這需要投行和監管層進行認真反思。
據了解,在實現了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第一階段目標之后,現在管理層已經將注冊制列為重點研究對象。一旦新股發行由現在的核準制過渡到注冊制,如果新股發行再出現“三高”現象,那一定是一件新鮮事。
思考二:創業板市場是一個高風險市場,需要產生直接退市的案例來教育投資者。
上市公司超募率高企,源于創業板新股申購踴躍導致的高市盈率。中國股市“新股不敗”的慣性思維助推了創業板的高市盈率。如今,股票發行的定價是由詢價對象決定的(這其中就包括券商),而作為承銷人的券商當然希望價格越高越好。投資者對新股的非理性追捧造就了高市盈率發行股票的現實條件。
一級市場市盈率越高,向二級市場轉嫁的風險越大。超額募集的資金對上市公司來說既是福音,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投資壓力。
對于高估值創業板蘊含的風險,有關專家提出警告:創業板公司處于快速成長的發展階段,又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一旦公司經營出現問題,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甚至難以維持可持續的平穩發展,則有可能會被直接退市,不存在像主板那樣的ST、*ST等警示過渡階段。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創業板需要產生直接退市的案例來教育和警示投資者:這是一個高風險市場。不分析企業基本面、盲目投資的投資者,很可能接到“擊鼓傳花”游戲的最后一棒,血本無歸。
對于創業板“三高”現象,有專家認為,目前的高市盈率是基于當前流動性充裕與利率相對較低的大背景,也與IPO改革不完整、市場定價機制不完善有關。創業板的推出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正如只有下水才能學會游泳一樣,對創業板這一新興事物,各方應有耐心,在實踐中實現“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
思考三:創業板的理想狀態應體現融資和融質的有機結合,成為創新的試驗田。
創業板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市場?一位市場資深人士稱,從現在的情況看,除去上市指標略有差異和行業選擇界定更清楚之外,很難對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進行區分。
按照證監會發布規定,目前創業板上市的條件為: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累計凈利潤不少于1000萬元,且連續增長;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凈利潤不少于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
但從目前已經登陸創業板的公司來看,大部分凈利潤要遠遠超過創業板的上市條件。前50家創業板公司2008年凈利潤平均達到3700多萬元。
一位總部位于深圳的創投公司高管在分析創業板上市企業時稱,如果是真正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利潤增長應該是爆發式的;從目前創業板的企業來看,它們都已經進入了成熟期。
然而,創業板的高市盈率的誘惑讓VC們急于投資符合上市要求的成熟企業,以便快速上市套現獲利。這也就造成了創業板上創業企業并不多的現狀,同時,在利潤的追逐下,在短期內VC對初創型企業的關注度會明顯下降。
一家在創業板獲利頗豐的創投合伙人就表示,創業板大調整的時候,很多錢會從創業板撤走。但每一波大的金融熱潮退卻后,都會涌現出幾個比較好的本土管理團隊。這樣的團隊經歷過熊市、牛市的波動后,心態會變得非常平和,更堅定地將企業做下去。
這才是VC們應有的心態。
創投家們能夠理解監管部門在控制風險方面的擔憂,但考慮到創業板的特性和長遠發展,他們認為在強調財務指標的同時,監管部門應該更加注重企業的成長空間。創業板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實現融資和融質的有機結合,成為創新的試驗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