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兩會上,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第六次機構改革十分引人關注,這次改革組建了五個新部,那么這些新組建的部的歷史脈絡是什么樣的?新的部門又有哪些新的變化呢?在今后的兩天當中,我們將對五個新組建的部門的變化進行梳理,先來了解一下這次改革的具體情況。
2008年3月1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經過表決,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次改革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正部級機構減少了4個。其中,建設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和國防科工委被撤銷,新組建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以及環境保護部。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27個。
所謂"大部制",是指把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職能進行整合,歸入一個部門管理,其它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形成"寬職能、大部門"的政府組織機構和體制機構。也是國外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政府管理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除了這次機構改革,國務院還曾進行過5次機構改革。
1982年,國務院各部門從100個減為61個,編制從5.1萬人減為3萬人。
1988年,國務院部委由45個減為41個,改革后人員編制減少了9700多人。
1993年,國務院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從86個減少到59個,人員減少20%。
1998年,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個,新組建4個部委,3個部委更名。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有的40個減少到29個。
2003年,設立國資委、銀監會,組建商務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監總局,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務院組成部門變為28個。
主持人:
從1982年開始的機構改革到現在已經進行了六次了,每一次改革可以說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那么這次機構改革遵循的思路是什么?新的部門又有哪些新的職能呢?改革之后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變化,面對這次機構改革,我們有很多的期待,就這些問題我們請來了兩位專家一起討論。一位是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的院長吳江,吳院長歡迎您;還有一位是中國政法大學的副校長馬懷德,歡迎您馬校長。
我知道吳院長是專門從事行政管理方面研究的,而馬校長是研究行政法的,首先想問兩位,這次我們機構改革,遵循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吳院長:
最大特點還是圍繞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捋順部門職責的關系來探索實行部門有機統一的大部制。
馬校長:
我感受比較深的是這次機構改革在追求的價值取向上和以往的機構改革有所區別。也就是它追求的是建設以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為價值取向。所以它整個改革的很多的職能的調轉、整合、責任的明確,關系的理順都是沖著服務型政府這樣的一個總體的目標要求進行的。
主持人:
我們在回顧以前五次機構改革的過程當中,我們看見職能相近的部門也曾經出現過合并,最后又分拆又合并的這樣的一個過程,那么為什么說這次改革它不是這樣的一個再合并的過程呢?會跟以前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嗎?
馬校長:
它跟以往的這種分分合合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這次是圍繞著轉變政府職能所進行的機構調整,也就是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部門的合并,而是它一種職能的調整。盡最大的程度的力量去避免職權的交叉,權責的調整,提高整體的行政的效力。
吳院長:
剛才馬老師說的政府職能轉變,這是一個核心的變化。
主持人:
您認為這次比以前的力度大嗎?
吳院長:
一個方面是從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這一方面,還是有力度,解決越位、錯位和缺位問題,力度比較大的是加強了宏觀調控,把一些微觀管理的職能剝離出去,有的是發改委,宏觀管理的宏觀調控職能加強了。
吳院長:
除了轉變政府職能之外,這次機構改革的另外的兩個特點一個是注意改善民生。你看新組建的這幾個大部和民生直接相關的其中至少有四個,而且這個和民生相關的一些部門,大部分是以合為主,所以它體現了另外的一個特點,這次機構改革區別于以往的機構改革,探索職能有機的大部制,以往沒有提過這個概念。而且大部分是分的多,合的少,這次以合為主,基本上沒有怎么分,把有一些職能做了調轉,但是重點是要以形式上的探索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制的合為主,而且要著力改善民生,從民生的這個角度,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這個角度,來重塑五個部門。
主持人:
剛才兩位講到這次機構改革我們至少從形式上看是以合為主,但是在機構改革方案真正推出來之前,一些媒體猜測,或者是人們有所期待的,像這種大農業、大金融、大文化,這樣的合為什么沒有出現呢?兩位怎么看這個問題?
吳院長:
實際上比如說最早大部制探索是英國,英國政府在探索這個體制的時候從60年代就開始了,到今天還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發達國家大體上大部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以后,目前平均大體上在16、17個,這樣的一個范圍。那么呢,我們也不可能一下子都能夠解決。中央考慮了一個2020年的一個總體目標,那么也就是說到2020年的時候,這里面至少要有三屆,政府,那么三屆政府要從大的改革方案來說還有三次。這次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圍繞一些重點領域,邁出較大的步伐。這是一大特點。
馬校長:
這次改革的方式方法上,確實是比較注重把握的力度和節奏,把有一些急需改革的或者是條件成熟的職能部門合在一起,有一些條件還不太成熟的可以往后放,等到2020年建立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的同時,在那個時候再來最終解決。
主持人:
從兩位判斷來看,這次機構改革,這些部門的合并,從試制上能解決過去哪些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哪些職能交叉能夠通過這次改革解決了?
馬校長:
我覺得有很多方面可以解決,比如說這次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它的成立在解決有些行業領域的多頭管理、多頭審批方面的,就是一大進步,我印象當中比如說過去的手機廠商要獲得手機的牌照,既要找信息產業部又要找發改委,等于是兩個部門管一件事情,這次國家發改委把一部分的這種工業行業的管理職能轉移給了新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之后,就變成一個部門管一件事情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節省社會公眾的這種行政成本方面,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在保證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方面我覺得都有很大的一個改善。
吳院長:
對老百姓來說,可能感受會比較深的是交通的問題,過去交通的部門是多個部門管,今后老百姓會感受到這種大交通,給老百姓會帶來很大的好處,既能夠節約資源,又能夠出行方便,那么呢,水路呢、公路、民航,在交通運輸方面,特別在企業方面,也會大大降低這方面的成本。
主持人:
我想從這次機構改革來看,這次職能改變形成了大部門,會解決一些職能交叉的問題,但也有這樣的一種聲音擔心,會不會權利過于集中,形成了利益的大壟斷?
馬校長:
這個不好說是利益大壟斷,但是的確是一個權利的相對集中。過去這些權利分散在不同的部門,現在把它合在一起,顯然新成立的大部門的權利要比以往的權利要大。但是呢,我也注意到,這次的改革強調的就是在職能整合過程中,同時要強調責任的整合,也就是說職能和責任,或者是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而且這次機構改革還強調問責制,實行問責制,實行政府績效的評價制度,用這些方式再加上行政機構內部的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相制約的一種原則,來保證新成立的大部門在享受更加集中的權利的同時,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吳院長:
大部制很重要的一塊就是你擺正和市場的關系,它取決于是一個大市場,這樣的話,你的職能就是你只干你做的,你應該干的,同時還有一個大社會呢,社會的各種各樣的組織,都要參與一些公共事物的管理過程當中。這樣的話,我們的一些職能要剝離出去,這種大部制才可能健康順利地進行下去,而不是簡單地把權利下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