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尷尬”亞運:冠軍獎勵三萬僅是全運會“零頭”

2010年11月23日16:2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全運會 金牌 零頭 奧運冠軍 吸金 亞運會 雞肋 政績 中國特色 金牌獎金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近日,記者獲悉,中國對亞運冠軍的獎勵標準是一枚金牌3萬元。金牌拿到手軟,獎金份額當然多不到哪兒去,對于如此數據,記者并不感到奇怪。但“不值錢”總要有個參照物,在亞運期間而不是奧運、全運期間引發“金牌戰略”的爭議也絕非偶然——只要再回頭看看亞運的現狀,以及全運金牌的獎勵,或多或少會得到一些啟示。

“尷尬”亞運:不可回避的事實

從中國寒磣的獎金數據中斷不可得出亞運會是“雞肋”的結論。畢竟,新加坡對于亞運冠軍的獎勵還是非常闊綽的,50米蝶泳決賽,以26.10秒奪冠的陶李為新加坡摘得首枚亞運游泳金牌之后,她將獲得至少20萬新元(折合人民幣約100萬元)的獎金;另外,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獎金數目也不在少數。

但是,亞洲另外兩強日本和韓國的獎勵比中國還要少。日本多年來一直沒有對亞運冠軍實行獎勵政策,韓國一枚金牌折合成人民幣也就7000元不到,只是韓國在大球方面沒有吝嗇,比如只要韓國男女排拿了冠軍,韓國排協準備的獎金約合人民幣180萬元。

亞洲各大體育強國對亞運冠軍的獎勵也就如此,那么本屆亞運會的競技水平到底如何呢?本屆亞組委特別設立了“破世界紀錄獎”,不過能拿到的人實在屈指可數,至今也就中國舉重選手李萍獲得鑲嵌一克拉鉆石的特制獎牌以及1萬美元的“特別獎勵”。

亞運會在家門口比,廣州當然力爭要辦好一屆全亞洲的運動盛會的。但有意思的是,當年廣州申辦之時,沒有對手,獨孤求敗。個中原因,耐人尋味。亞運開始之后,觀眾們關心的熱點從來就不是某某人在某某項目上獲得了多少金牌,反而爭議、花邊與口水吸引了絕大多數眼球。除了早已成名的體育明星之外,中國代表團中很多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還籍籍無名。老百姓不關心金牌只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大家真正關注的諸如“三大球”這樣的世界性項目,中國代表團的成績卻是江河日下。男女足就不說了,現在男排連亞洲四強也進不了——如這樣轟動性的新聞一經討論,那些刻在獎牌榜上的數目更成“浮云”了。

再看地方上的表現。亞運冠軍斷然不會引起地方上的足夠重視,因為“亞洲冠軍”一抓一大把,沒有“奧運冠軍”“世界冠軍”給力,帶不來豐厚的政績宣傳效益;另外,亞運金牌又不像奧運金牌那樣計入全運會中,各省體育局沒必要為了個亞運冠軍“鋪張浪費”。

有個段子這樣說:“我們不用看中國拿了多少金牌,我們要看有多少金牌被別人拿走了,每多被人拿走一塊金牌,我們應該扼腕嘆息一次,但嘆息次數不會多”。好像運動員們拿亞運金牌已成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些項目“丟”掉金牌才是新聞。如此亞運,“金牌”還能“值多少錢”?所以,此時就“金牌戰略”進行討論,確實時機大好。

“吸金”全運:中國特色的盛世

三萬獎金,真的抵不上全運會一塊金牌獎金的零頭。曾記否,05年江蘇十運會,東道主的獎金發放標準是多少?40萬現金加60萬的房子。百萬之巨!燒錢風一起,各個省市理所當然也就跟著來了。01年的廣東九運會,東道主的獎金是50萬左右。去年的山東十一運,似乎大家對于“燒錢”收斂了不少,但東道主依然有50萬的獎勵,一些競技水平不太發達的省市的獎金也很可觀,江西25萬,云南23萬,貴州、重慶20萬,均遠超亞運冠軍。

一個亞運冠軍的含金量當真敵不過全運冠軍?就“值錢”而言,奧運冠軍都比不上全運冠軍呢。一切都拜受濃郁“中國特色”所賜。如果說奧運會關乎著中國的國家形象,那么全運會則是各省市的面子和各省市體育局局長的位置。落實到了地方上,跟各地政績一掛鉤,還怕獎金不多拿嗎?

將奧運獎牌計入全運會成績,放眼世界無先例,奧運會降格成了次年舉行全運會的預賽,雷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對各省市來說,全運會在中國的地位絕對已經凌駕于亞運會之上,至少是與奧運并駕齊驅。對于“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體育產業發展方向,不少省份只是片面追求運動成績,于是金牌就成了最直接的量化標準。如此,奧運冠軍們,高水平運動健將們,當然就是最好的“城市名片”,“全省精英”,我一個省能拿如此之多的“全國冠軍”,“奧運冠軍”,顯然“倍有面子”,短期內的“政績”確實起了效果。于是,對于全運冠軍的獎勵,自然節節攀升。縱然百萬之巨,亦可以理解。

另外,運動員們對于全運的投入程度,也是亞運會不可比擬的。獎金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也出于自身前途等因素的考慮。運動生涯畢竟有限,不少高水平運動員退役之后都會在地方體院或者體育局入職,考核標準當然不可避免與全運會掛鉤。屢次“封劍”屢次應邀復出的肖愛華連續五屆斬獲冠軍,如今正在江蘇省體育局工作;熊倪、龔智超等人雖貴為奧運冠軍,但也同樣在參加全運會之后,仕途才坦蕩起來。地方上既然培養了你,要用你的時候,當然不好意思推辭;人在原籍,以后還要靠地方上照顧,于是精力花在全運會上自然順理成章。

對比“吸金”的全運會,亞運會的尷尬可見一斑。沒有奧運會的世界影響力,沒有全運會的地方優待,亞運的“雞肋”基調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而這種基調要不要去改變,怎么樣去改變,確實引人深思?! ?/p>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揚子晚報